因为考试的缘故,走出校园有些年头的朋友看了几本名著之后跟我聊:
“人不要活的太清醒。在你对自己和世界认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会变得孤独而悲观,久而久之,和周围人渐渐格格不入,从而找不到跟自己合拍的人。”
“人要清醒,也要俗气。”这是他读书之后的结论。
可是,你能够确定自己是清醒的呢?你怎么证明和确定自我认知是对的?只因为和自己读过的几本书有了共鸣?
他沉默。
今天看克系故事《异乡人》。讲述了一个困在城堡里的“人”,城堡由于各种原因深陷地下许多年。
地下的日子终日不见阳光,这个“人”只能通过阅读石壁上的文字打发时光,通过读书思考,他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人”。
有一天他冒着摔死的风险爬出城堡来到地面,却把地面上的人吓得四处逃窜。
而他终于也在一面镜子前,发现自己是一个面目狰狞恐惧,直立行走的食尸鬼。
可惜我们很难找到镜子。
名著,尤其是纯粹的文学家写的,往往三观都有问题,甚至很变态,和他们有所共鸣,不代表你清醒,当然,也不代表你三观不正。
原因很简单,他们大部分是一群时代失败者,用华丽的手法,把苦难和悲伤揉碎了,躲在一块名叫文学的遮羞布后面。
我们只是普通人,苦难和悲伤每天也会在自己身上上演。
而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内容或观点,而是给世人提供了更新奇的观察生活和世界的视角。
读书,只是体验视角,企图得到什么答案,可能最多是宽慰。
如果体验的够多,有一天会发现,自己追求的成功其实很容易达到,因为总有人比你失败;而与此同时,自己担心的失败也在发生,因为总有人比你成功。
所以读书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孤独,更不是为了热闹,大概只是为了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