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
道德经四十七章

道德经四十七章

作者: 席琪 | 来源:发表于2022-05-13 18:16 被阅读0次

    第四十七章(2021.12.25学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远小可以知大,审己可以知物。通过对小事物的探究找到世界的规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找到人的规律。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源都在自己的心里,不用出去找。 用自己去影响道,用道来影响自己,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认识到天道,人才不敢忘形。 一味外求的人,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门就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内求,致虚极,守静笃,不见五色,复归于婴儿。 0:09农村的老头老太太没有知识,但是能够知道很多世间的道理,讲起来头头是道。 世界的本源在心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道”的种子,每个人都有。 如来藏,如来种,菩提心。 静下来,才能观己心,才能见天地。 何其自性,本来清净。 何其自性,本无生灭。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内求得到的,而不是外求的。 0:20搞收藏,取得巨大成就的,在于心生发的。 格物,是通过心来看,核心是找到自己内心的种子,也就是找到了世界的种子。只要找到一个种子,就找到了所有的种子。 天人合一,天人互感。人与人互感。同类互感。 0:45,一个男人跟小三在外边有了孩子,当天原配做了个梦,梦见了。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隐蔽处传出仙鹤的叫声,小鹤听见了便以鸣声相应。 0:48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中庸》真正做到正心诚意,就可以做到先知,预测。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 自己的价值,就是观己心之后发现的。 1:00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 忽有忽无,道好像在也好像不在。 天降灾殃,自己得觉知。上战场前,主帅上马,没踩稳甩来下了,就不适合打仗。 发财前,失败,死亡,生孩子都是有征兆的,只是你看不见的。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1:04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是人神话出来的,其实是“道”是规律,是难以名状的力量。名可名非常名,似有似无。但真实不虚的存在,管着每一个人。 好事坏事都是心定的。真不要干坏事,怕被削。 1:10炫富勾引起别人的欲望,会遭天谴,要有敬畏心。海王,渣男,无耻,没有敬畏心。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永远离不开我们。 业力果报如影随行。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皇帝大赦天下,做好事,顺应天地。 在没有一定认知基础上的,所有的旅游,都是盖个戳而已。 核心的东西在本心,不在外。 推销员的组织能力并不是锻炼出来的。 欲望产生喜怒哀乐,都是尘,覆盖在心上,把道的种子给盖住了。 庸,寻找内心的路线,先做到庸,发之皆中和,不会大悲大喜。这样才能发现“道”的种子。 上善若水,柔是本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四十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ju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