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忧虑和烦恼大多来自于选择,而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了哲学的那个永恒的问题:我是谁?我的人生有何意义?
“我是谁”是动态的,“人生有何意义”也是每个人自己定义、且不断变化着的。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不断重新定义“我是谁”,也在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
如果我们是从未来穿越而来,那对所有的选择就能很容易做出决断,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说的就是时光穿越,三个小偷以当下的认知,为30年前的人解忧选择烦恼的故事。
但穿越毕竟只能发生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我们,在面临选择烦恼的时候,又何以解忧呢?
还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参考穿越的思路:立足未来,决策当下。
虽然穿越不太现实,但我们所有人都能准确预判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一件事——人终有一死。
知道了这样一个确定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立足于“死亡”这个未来必然发生的事,对当下的人生选择作出决断。
决断的顺序是以终为始、由宏观到微观。先确定自己这一生最终极的、大的方向和目标,再进行逐层分解。
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最佳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那么,现在,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设想一个场景:你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呸呸呸),你确切无疑地知道,几分钟后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了——你懂的,死亡是宇宙中少有的我们既不知道后果,也不可逆的事情。
这时候你一般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一种是你完成了所有的心愿,了无遗憾,欣然离去;另一种是还有诸多牵挂,觉得这辈子还没过够,死得太不值,非常遗憾,死不瞑目。而这样的死不瞑目,是人对死亡之所以恐惧的最大原因。
论语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觉得是儒家对“我是谁?”“我的人生有何意义”最好的诠释。
怎样才能达到死而瞑目,成为不惧不悔的“勇者”呢?
就是选择了合理的人生目标,并圆满完成。
但怎样才能做到呢?
很明显,要成为智者,有能力、有智慧去做成事;要成为仁者,能够选择对的事、合理的事。成为智者、仁者的能力、品德修为,决定了自己既不甘蝇营狗苟,也不会不切实际、贪得无厌,非要以首富为标杆,挣一个亿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目标,一定要搞个什么“牛雨的时代”出来才勉强满足膨胀的小心脏。
何谓合理的目标,这个因人而异。
可以很宏伟、高远,类似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以是很具体、平凡、朴素的目标。我老家邻居的老太太就整天的念叨:“要是我这几个儿子都能娶上媳妇,我死也甘心了。”她的人生目标和活着的意义就是完成一个母亲抚养孩子的义务。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具体操作流程吧。
我当初按“向死而生”的方法给自己定了三个人生目标,一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企业规模达到×××;二是有个幸福的家庭,财富自由、时间自由;三是作为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承传者之一,有凝练了自己思想和智慧结晶的作品问世(一看就是出身社会最底层,渴望逆袭又胸无大志的屌丝范呵)。
这样概念性、纲领性的目标确定后,马上进行动作分解。
首先得从央企中跳出来,自己开始创业,否则就没法实现第一、第二个目标。这是我人生一次非常关键的选择,但是因为有概念性目标做依据,选择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其次是要有驾驭相应规模企业的管理知识和综合素养,所以就按照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顺序,认认真真地读完了NBA(工商管理硕士) 、DBA(工商管理博士)以及其他如时间管理、传统文化培训等学习。
再次要构建知识体系,既要广博又要精深,既要吸收又要创造,才有可能达成第三个目标。
在以上较宏观的目标之下,再确定10到20年的愿景目标,愿景目标之下,再确定3~5年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之下,再确定更短期的计划与安排。
过程固然重要,但“我是谁?”“我的人生有何意义?”是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才彻底定格的。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样的:“这里安卧着一个幸运、幸福的家伙,他达成了自己所有的人生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