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分享苏珊福沃德所著的《依恋》时,交流区有很多的互动和提问。所以这一期,顺着之前的话题,想做聊天互动。虽然我也做了直播提纲,但也可以跟着互动话题,随性而走。
每一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而生命也没有一条现成的路走向一个确定的目的地。爱自己,是没有统一的方式的。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供我们参考,来试错和探索。在这里,我们分享的,对于每个在直播间的你来说,只是一块他人的砖,而这唯一的作用就是,你用它去尝试引出自己内心的玉。
生命和成长并不是一个任务。
生命是个礼物,而成长,是打开礼物包装的过程。
所以让我们,放松点~
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关系
01
首先,可以罗列一下,自己的拥有的关系,尽可能多的列出,然后在这些关系里,找一个共性。
所有的关系,都具备的一个共性是什么呢,那就是“我”,无论对象怎么变,关系的特征、维系的时间长短怎么不同,唯一不变的是:关系里,都有“我”。“我”是“我”的一切关系的核心,想要了解关系,那么就需要了解“我”。
我有哪些与生俱来的特质、我是怎样长大的、我经历了什么、我渴望什么、我热爱什么……
02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回事,就怎样怎样了”。为什么会出现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有意识也有潜意识。
然后,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尝试了解自己,我们自己在自动的运转,也就是有体验者,没有观察者。
所有,只有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在,既是体验者,也是观察者,练习觉知,才能了解自己,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也才能切断,自己不想要的模式。
03
因为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不可能等到说,我彻底了解自己了,再去生活。
在了解自己的同时,再去看自己的各种关系,它们有哪些特征,反应了那一部分还没有整合的自我、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去了解,有多少是将我们自己的无力,投射到了关系对象上,又有多少是我们没有守住自己的边界,去满足他人无限的需求,耗损了自己。
04
在关系里,课题分离,这个工具是很实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目的,我们不为他人而生,他人也不为我们而生。无论我们和对方多么亲密,我们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也仍然存在差异。
而相遇,是灵魂的约定,我们帮助彼此去体验或完成一定的生命课题。
我们只需要去负责自己的课题,我们的课题是自己的需求、期待是自己的行动,和承担后果,你可以去表达,但是不预设结果,因为他人的回应、反应和行为,都不是我们的课题。
一个某本书中的例子:让我们假定,你跟一位男士感情不错。有一天他来找你,并且宣布说:「我不要跟你在一起了。我要走了。」他的离去是一件正面的事,还是负面的打击?
答案是: 两者皆非。他的离去是中立的。这只是一个行动。他走开了。正面或负面取决于你的内心对他的离去所产生的反应。
如果你疯狂地爱他,觉得你们注定要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忧伤,认定他的离开是负面经验。要是你已经厌倦他,想找个办法跟他分手,你就会感到如释重负,觉得他的离去倒也不错。
同样的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心去体验,把它看成快乐或悲伤的事情:事实上,事件本身没有做任何事---是你的心境在制造这些情绪和反应?也是你的期待和预设,造成的反应。
对你的生活最有影响力的人,就是你自己。
决定你是快乐还是不快乐的人,也是你自己。
05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是关系的核心,看到关系里的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才有可能,不再彼此依附,而是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建立平等和彼此尊重的关系。
第二部分 探索爱自己的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爱自己的方式是不同的,通常来讲,在接纳当下的自己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要去爱的是自己匮乏的或受伤的面向。
01物质方面苛责自己的人
在物质方面苛责自己的人,可以尝试在经济能力范围内,从小的物质方面满足自己。因为当我们在旧有模式里,当下禁锢我们的往往不是真的没有钱,而是思维模式。
比如我自己,我的爸爸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他的原生家庭是多子女家庭,而他又是男孩子里的老大。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爸爸从小就是省吃俭用的。所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是这样被教育的。
小时候我很羡慕同学有那么多课外书,虽然我也有渠道看到课外书,可是没有买过自己想要的书;然后作为女孩子,在青春期是有爱美的需求的,可是我不被允许买漂亮衣服。
有一个事件,就是我读高中时要到外地上学,妈妈给我买了一件牛仔衣,爸爸在我出发前的晚上和我聊了很久,就是说不能爱打扮,不能重物质,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所以在物质方面,我属于比较苛责自己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的一两年内更是如此。
直到我开始了心理学的自学之后,才突破了这个心理,买自己喜欢的书,买自己喜欢的衣服。相当于是成年的自己去满足内在小孩的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当我这样满足了自己一段时间之后,我对新衣服的需求回到了常规水平。
02时间方面苛责自己的人
在时间方面苛责自己的人,一般认为时间需要用来做有用的事情。而有用的事情往往是社会标准里带来物质回报或一般认可的事情。比如学习、比如工作、比如业余时间充电等。这样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认为时间不能浪费,必须一直在行动之中,很难放松。
这里也有一些差异,比如有些人,他会很享受这种忙碌紧张的状态,自己不感觉到被追赶或紧张,通常情况下,是与自己的热爱相结合了,自己享受这种状态。
另外一种呢,可能就是,其实自己的内心是有放松的需求,休息的需求,想要有自己的时间。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来看看,自己对时间的认知是怎样的。
可以尝试,开始给到自己一点点的时间,感受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给自己一点时间。
03倾向于外在物质的人
倾向于外在物质的人,可能会囤积大量的物品,可是依然没有办法,满足自己,仍然感觉到匮乏。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尝试,去与自己拥有的物品深度链接,和这些物品待在一起,去感觉。然后再去注意自己感觉到满足的时刻,是怎样的,那个满足,真的是某个物品带来的吗?
倾向于物质,又感觉到痛苦的朋友,可以尝试阅读内在探索的书籍和静心。将注意力向内牵引。
04倾向于内省的人
而倾向于内省的人,可能会因为太关注内在精神,而忽略了外在行动。也可能太倾向于将一切的错都归给了自己,而忘记了,他人也要为他们自己负责。
倾向于内省的人,更容易苛责自己,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要练习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不完美的。
内省的人更好静,而在静中,如果不提升认知,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觉得自己不好、攻击自己、能量降低、遇事更无法觉知、事后再批判自己。
可以尝试去运动、劳动、行动。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可以给人愉悦的感觉,在愉悦的情况下,我们会对自己和他人更有接纳,而接纳可以带来了解,扩大内心敞开度,接受更多的可能。
05与自然隔离的人
现在城市生活,会在一定程度,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如果不刻意的去公园或绿地,只是工作和居所的两地穿梭,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
人虽然是社会性动物,但我们做为生物的一种,我们基本物质体存在-身体,是属于自然的。我们的身体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会让我们产生与万物一体的感觉。
与自然的隔离,会产生心灵上的坚硬,因为忘记了生命鲜活的样子。
所以,可以尝试多进去自然中去感觉存在,天空、云朵、星星、树木、花朵、河流、土地……
写在最后:人之复杂和精密,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而自我探索的路,没有止境,也会有很艰难的时段。我们可能会经历,充满希望的,遇见更好的自己的阶段;也可能会经历,沮丧的,我怎么也无法更好的阶段;还可能会经历,平和的,我不必更好也很好的阶段。是的,我们可能经历任何一个想到或想不到的阶段,随着生命的节奏去感受,去寻找自己的热爱,去承担起自己生命的责任,也去享有自己生命的自由。
在这里介绍书籍,把自己遇见的有感觉的书和自己的体悟,介绍给需要的朋友们。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书是一个途径,是为了打开一扇扇窗,去看到自己的内在世界,推开一扇扇门,走向外在更广阔的天地。动与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与融合。
虽然具体的路径不同,但是寻着接纳自己、爱自己和成为自己的路,我们可以放下过去的伤痛,遇见更多的喜悦,我们可以爱他人、爱整个存在,散播爱和感恩。
但我们需要从爱自己开始。
让我们彼此陪伴,在人生路上。
温暖.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