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经济学的完美平衡
人类开化以来就一直在讨论一个经济学问题:价格究竟取决于成本还是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大致分为两个“门派”:
“生产成本”论:亚当 · 斯密和卡尔 · 马克思认为,价值来源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制造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力。
需求决定论:“需求法则”和“供给曲线”:当价格变化时,人们的需求和企业的供给随之变化,进而达到平衡(均衡)。
前者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亚当 · 斯密和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完全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个人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大部分利益由资本家占有。
而威廉姆 · 杰文斯的“边际效用论”和费雷德 · 马歇尔“理性经济人”理论则认为,世界仅仅由众多进行自由买卖的人构成,剥削是不存在的,你所作出的决策(工人工作、企业生产),都是基于“边际效应”——付出一份劳动或资本获得的收益,或者说你对做一件事的体验,感觉爽的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拥有太多反而会造成幸福感下降大叔经济学世界观:
一个人工作不工作,付出多少,是因为自己的“效用”——欲望阈值、获得感定位不同,而不是谁逼着我们工作,也没有人逼着我们买辛苦工作,仅仅为了买一套大房子,一辆奔驰保时捷,一个LV包包或者一个价格不菲的钻戒。
资本在一定程度是嗜血的,这是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利息)决定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资本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经济的发展,只有蛋糕做大了才可能有更多的劳动果实让大家分享。
你愿意回到原始社会和所谓“善良平等”的时代,恐怕没有人愿意陪你回去,面包咖啡、飞机火车的吸引力,看起来总胜过茹毛饮血、菜糠树皮。
二、自由贸易与保护政策
在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之前,大家对于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观点是重商主义,提倡政府应该尽量促使商品卖到国外去,可以帮助本国赚到黄金,一国累积的黄金越多本国就越富越强。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狠狠抨击了这种观点。他提倡政府不要去干预人民的生产生活,因为市场的力量本身就会自动调节,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佛性管理法。
那什么是市场的力量呢?亚当斯密说了,你要把它想像成一只“看不见的手”,这样解释大多数人是不是更一头雾水了?……。
其实说白了,市场的力量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汇总——企业想赚到最大化利润,就得会去迎合满足消费者,而消费者愿意为了自己更喜欢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样可以让自己更high(这个“嗨度”就是效用)。
但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可不赞同这种放任的佛性滋生,他在继承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观点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提出,国家贸易和个人贸易是不同的两件事。他认为新工业就像幼稚的儿童,需要培育和关照,而不需要一个职位去养家糊口。他建议对国外的产品征税,确保自己国家的工业得以生存、发展,慢慢长大成人。这就是“贸易保护政策”。
大叔经济学世界观:
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学们,甚至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学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解释和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推进,如果从英国的霸占、美国的崛起、德国的工业化文明乃至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巨大腾飞来看,任何一种学说都要建立在历史和和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而且随着时间的递进和检验,不断达成统一、相互吸收借鉴,这个世界上没有非黑即白的结论。
三、凯恩斯主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致力于如何使用稀缺资源。但凯恩斯注意到,整个世界在上世纪30年代好像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让我们把时间条拉到1929~1933年,看看资本主义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大萧条。
大萧条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的东西根本就卖不出去,这就违背了萨伊定律所说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公司卖不出产品,为了降低成本,只能大量裁员,导致大规模失业,失业人口增加,大家收入下降,导致更多商品卖不出去,经济进一步走向陷入极度萧条的死循环。
这次大萧条,直接创造了两个“遗产”:
两个人物:凯恩斯和罗斯福;
一个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
话说,乱世出英雄。1936年的那个春天,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表如雷神之锤,惊世异响。凯恩斯由此成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凯恩斯之前,没有人研究经济总量问题,也没有人系统的研究失业率,大家研究的更多的是市场中的个体,消费者有多少需求,公司有多少供给。
总量不是个体的数理统计加总,不是说我先看看你有多少需求,他有多少需求,然后再1+1=2这样加在一起。
凯恩斯是不看你有多少需求他有多少需求的,他不看我们每个人怎么做决定,他就像站在上帝的角度一样,帮我们拍一张照片,照片清晰显示:很多牛奶面包卖不出去,很多汽车飞机卖不出去,很多工人都没有工作。
凯恩斯提出这种经济萧条的发生,是由于整个社会需求不足,导致东西卖不出去,才会有失业的大规模发生。所以他提出政府如果放任不管,经济短时间内是无法自动恢复过来的,既然社会需求不足导致大量失业,政府是可以做点事情的,政府可以自己主动投资,促进就业。
美国人很好的践行了凯恩斯的观点,胡佛大坝就是当年刺激经济的结果,好处是什么呢?带动就业,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带动大量就业,公路的发展又可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就业上升,大家收入上升,我们消费也跟着上升,那么其他行业也就复活了。
自凯恩斯之后,才有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将经济作为整体来研究,微观经济学则侧重研究个体消费者和企业如何做出选择)。
大萧条中人们排队领取救济凯恩斯的观点和亚当斯密、马歇尔完全不同,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就是一个守夜人或者服务员的角色,政府不干预经济,经济自动是可以调节供需平衡的。而凯恩斯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萧条久了,很多东西是会变质的,而政府的调节可以让经济很快恢复过来。
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将经济从大萧条泥潭中拽出来。
同时,凯恩斯提出,当经济极度衰退时,应该用财政政策,这个时候货币政策的效果是很差的。这就是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
童靴们前几年可能听到周行长提到过你这个词,那什么是流动性陷阱呢?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没有太大的作用。
这又是为毛呢?很简单,央行一般通过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也就是这个时候央行“分钱”给了商业银行,想通过商他们手放贷出去,这样就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投资,进而达成就业率上升,国民收入上升的目标。
但是,商业银行这个时候愿不愿意放贷给企业呢?这个你懂得,就算手里有钱,它也宁愿不放贷。因为傻子都知道,经济这么差,放出去贷款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啊。
这就是所谓高大上的“流动性陷阱”——意味着水流的再快再多,经济还是在衰退的陷阱里无法跋涉向前。
大叔经济学世界观:
近些年,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经济衰退的时候更多的是运用创新型的一些货币政策工具(我们称为QE),而很少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当然现在我们的央妈在小川船长的多年推动下,一方面自身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也越来越多,另外对市场的各种P2P等创新操作也显得越来越宽容——让子弹飞一会,也是我们的社会进步和金融治理管控自信的的一种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