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自在

作者: 0538d64591d8 | 来源:发表于2017-11-17 09:28 被阅读35次

    冯唐说过,一切必失,只有自在。贾平凹说,自在独行。这其实把境界拔得有点高,大约有极深厚的哲学意味在里面,都抱着中年以后再回头看一路走来的达观豁然、得失如磐、宠辱不惊。

    人生况味大抵如此,再怎么朝外发力也抗不过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逼仄。于是乎,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观自省,以最大的善良求得世界的无限光明和内心的安宁详静。难怪,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原译名叫作“观自在”,可谓是察闻世间真实,洞见人生究竟。用俗家话来说,即是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自由洒脱地认识了整个世界。

    说起佛语,太玄了。倒不如我来把“自在”区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少年不解愁滋味”。十岁上下,二十岁前,几乎没有发过一天愁,上学读书,下学回家,饥饱冷暖,考试表现,自然是按着阳光好少年的路子前行。一句话就是个“玩儿”,学得自在,玩得自在,浑身上下无一处不自在。也读过一些书,接受过一些有关荷尔蒙的启蒙,比如席幕容的诗、三毛琼瑶的故事、金庸的武侠、张贤亮的青春,但也都未曾增添过成长道路上可以预见的忧愁与烦恼。大约那时候有印象真正愁过的是考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的问题,等到真正考上了背起行囊远行去乡之际,才略微地有些感觉,至此不再少年时。

    二是“苦乐自知笑谈尽”。佛说,冷暖在心,苦乐自知。杨升庵临江仙中有句,“都付笑谈中”。这一句我是将佛语与杨词各用半句拼凑而成。少年是懵懂之中无知不解,不再少年则已知苦乐。苦之为何?自然是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事,自然是理想遥渺、壮志难酬,爱情反复、亲人远走。既已知苦,关键在态度。李白绝尘于西风残照,杜甫流离于老病孤舟,王维则坐看云起之时,陈子昂泪洒在古幽州台。这些举动或潇洒或寂寞,或沉思或伤感,都逃不脱一个困字,困在苦乐之中,困在性情起伏。倒真是杨慎的“都付笑谈中”可以算得上自在情境,风云际会,人物翩跹,无非是笑谈而过,举一杯酒,唱一首歌。

    三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的这首《定风波》显然就是最高的层级了。按照一般俗人的活法,无论如何回望过去,总有数不清的起起落落,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幸福,都得有个评价的标准、参考的依据。而苏轼则不,他经历的已经太多太多,现在不就只需要悠然自得地走我自己的路就行了吗?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颠倒。风雨和晴朗,都来自所身处的外部世界,泥泞与坦途,都改变不了我前进的方向。草鞋也好,竹杖也罢,你看见的我也许并不是真正的我,正如我遇见的你也并非就真有一个你。

    淡定,旷达,无物,超然,哪怕现实中饿了得吃,渴了要饮,至少,在思想上得有自在的灵魂,用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来概括,就叫“管它三七二十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自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pd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