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感慨:“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然而,最近读《傅雷家书》时,看到傅雷写给傅聪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突然有所启发,“深情”被当作“薄情”,有时并不是因为所谓的不懂套路,而是在行为上给了别人误解的机会。
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身边有不少“生性并非薄情,而让人误以为薄情”的人,包括我自己。有不少老朋友埋怨过我“长期不跟他们联系”、“极少主动约起”……言语中尽是不满。本宝宝表示心里苦,明明不是这样啊,又内疚又委屈。然而反思下自己的行为,似乎真的罪有应得呢。面壁思过去……
生活中那些看上去“薄情”的人,也是颇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内向纠结型
这个类型的人往往内心戏太足了,若是用一句广告词来描述,那便是:“身未动,心已远”——还没行动呢,想法已经绕地球几圈了(有预感,不少小伙伴看到这里,会好心地把我代入进去;当然,也有小伙伴表示打死都不信,有时候我简直就是女神经附体啊,怎么会是内向型?)。
他们的防御机制仿佛总是能随时开启,时常一副生人勿近的欠扁模样。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人,在行动前他们会有各种假设,随时做好了退避三舍的准备。内心纠结的画面通常如下:
——现在打电话、发微信联系他(她),人家会不会没空?会不会时间不对?太给人家添麻烦了吧?
——他(她)上次说要聚一下,只是随便说说的吧?是不是早就已经忘了?他(她)若不再提起,我就不提了吧?
——默默关注着各方朋友的近况……他(她)最近状态挺好的啊……继续默默关注……
如果你属于这类人,发现昔日好友们渐行渐远、而自己恰是“始作俑者”,是不是很冤?肯定冤啊!哪怕你内心深处各种为别人考虑,哪怕只要人家先向你走出一步、你愿意走完余下的九十九步,可是看起来你就是过于无为、沉默、被动、缺乏亲和力。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在社会性方面,相对而言外向型的人好交际、喜聚会、有很多朋友、好热闹;而内向型的人则较安静、好反省、谨慎、熟虑、喜欢有规律的生活。但好消息是,他的个性问卷测验结果同时也表明,并没有处在两个极端的绝对外向和绝对内向。虽说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依旧可以在后天有意识地进行适当调整。
生性并非“薄情”之人,行动上却似“薄情”,最冤!2. 神经大条型
与前一种相反,这种类型的人看上去没心少肺,通常无意间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而不自知,不经意间就让别人心里头累积了不少怨念。这种粗枝大叶、神经大条的人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大概就是:“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
分分钟虐倒了别人,他们却不自知,也不会主动反思其言行,更不用说理解和顾及别人的感受了。个人认为,这类小伙伴还是蛮幸福的。如果可以选,在“快乐的猪”和“痛苦的哲学家”之间,我宁愿选择前者。
当然,如果有朝一日,有人过来跟他算旧账,把他(她)昔日的“恶行”一一列出来、摆在他(她)的面前,此时大概他(她)就懵逼了。这个时候,他(她)在一脸错愕、震惊的同时,感觉自己的冤情堪比窦娥。
这种类型的人,也没有别的办法躲避冤案,唯有提醒自己,释放“有意注意”。毕竟,随便出来伤害花花草草都是不对的,更何况是人呢。
生性并非“薄情”之人,行动上却似“薄情”,最冤!3. “刀子嘴豆腐心”型
并非所有的刀子嘴都自带豆腐心,也有不少刀子嘴标配了刀子心。这里特指那些心地的确很善良、明明是好意的人,却非要“武装到牙齿”。
有时候开启“损人”模式,只是为了向别人宣告:我们是一个圈儿里的人,互损互黑是我们给予彼此的特权,允许对方在自己的世界里放肆而不必拘泥。这种美好的情感,大多发生在学生时代,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到工作后年少时那些轻狂和损话大部分时候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因为作为社会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需要符合当下所处社会的要求,
朋友A说她的妈妈有时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朋友A要是感冒生病了,她妈妈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表示关心,也没有传说中的温柔;相反,除了说“活该”,通常她妈妈还会立即以“早就告诉你…”为开头的排比句式开启神叨叨模式,让原本想要求安慰、病怏怏的她雪上加霜。
这位妈妈尽管嘴上咋咋呼呼的,心里自然还是很关切和担心的,责骂完了该看医生陪同去医院、该吃药就去买药。只是她采取的表达方式让人不是那么好接受,也常常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冤。建议此类妈妈学习下“共情(同理心)”,这是一味可缓解百病的良方,安慰和拥抱所起的功效常常比责骂、奚落要大得多。
上述三种类型,要么想得太多,要么从来不想,要么简单粗暴。同样,应该很少有人完完全全属于某一种类型,有的兼具其二,有的则在三者之间跳跃。
说到底,不管是哪种“被冤枉”,都是我们内省和提高自己情商的一个契机。毕竟,人生是一场持续的修行。不管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我们是什么性格,都需要不断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