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提笔,一个模糊但真切的身影总会闪现在我的脑海,哪怕只是一瞬,也能唤醒多年前的记忆。
那是新学期第一天,全新的教室、陌生的班级和老师,无数的问号在脑中涌现。突然,一个角落里的身影吸引了我所有的目光。凌乱的短发,瘦削的身体上挂着一件粉红色的汗衫。她的头发看起来很沉,她只能耷拉着脑袋,弯着腰,哪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会让她感到疲惫。虽然那天阳光充足,但她的头发好像拥有魔法,正在吸走她身上的生命力。
她是谁?是我的新同学吗?她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她为什么弯着腰?难道她不舒服吗?为什么她不出去和其他的同学一起玩?她在做什么?我跟她说话会不会影响她?我应该怎么跟她打招呼呢?……不知不觉,悦耳的上课铃响了,其他同学涌入教室,我满心疑惑,坐在了教室唯一的空位上。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同学们坐在自己的桌子前听着,我的目光不自觉的落到她的身上,瘦削的身体,凌乱的头发,一动不动,好像在专心听讲,又好像神游到了遥远的异世界,也好像落入了梦境。慢慢的,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会动的。她会不时微微抬头,或是略略调整下自己的姿势,似乎为了让自己能以更舒服的方式弯着腰。
就这样一周快过去了,我也慢慢习惯这个与众不同、从不参与课堂的同学。不过有一点,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她从不翻书,也不交作业,老师似乎都默许了她,其他的同学在收发作业本的时候,都会自动忽略她,似乎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我很好奇,但也没敢开口,不知道这样提问会不会出发未知的机关。
后来我才知道,她天生就患有眼疾,自出生起,就没有见过这个世界哪怕一丝一毫的容貌。她的家境并不理想,在她来到世上的头几年,父母带着她到处求医问药,但每次,她都在父母一声声的叹息中被领回了家。她还有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妹妹,这使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拮据。她的父母对她没有太多期许,只是希望她能够生活自理,把她送到学校,也只是希望能让她与同龄的孩子有所接触,不要完全孤立于这个世界。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从开始时的醒目,慢慢被教室的空气吞噬。虽然,她从没有缺席过一节课,但她到底学到了多少,是否能够跟上整个班级的脚步,就不得而知了。那头凌乱的短发,似乎就是一堵墙,把她与我们、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微弱的信号偶尔能从墙的那边传过来,但时常都会被墙这边喧闹的噪声吞没。
不过好在,那堵墙不是密不透风、好无缝隙的。渐渐的,我与她有了几次简短的交流。她很腼腆,也很会为他人着想,生怕自己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就会给别人带来困扰。她对文学有些兴趣,常常会请妈妈和妹妹读书给她听。我们之间最长出现的话题,就是某本书里哪个角色怎么样,哪个作家的作品她最喜欢等等。我挺喜欢听她“高谈阔论”,时常能够有所收获;不过很可惜,我提起的话题,常常在几句尴尬的互动之后归于沉寂。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日子,大家都在忙着与自己要好的朋友道别。而她,还是坐在教室的角落,一动不动,好像与世隔绝似的。渐渐的,往日的同学一个个离开了教室,告别了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年的地方。我正在整理书包,清点自己的杂物。突然,从那个与世隔绝的角落,传来了一声我的名字:
“你还在吗?”
“我还在呀,正在收拾东西呢。”
“你要走了吗?”
“当然啦,这里又不是我家,我肯定要回去呀。你不收拾东西吗?大家都走的差不多了,妈妈什么时候来接你呀?”
“你有手机吗?”
“有呀,你要打电话给你妈妈吗?”
“你能把手机号留给我吗?”
“嗯?我的手机号吗?那我报给你,你记一下吧。”
我熟练的背诵自己的手机号,她听得格外专注,生怕漏掉一个数字。她不断默默背诵着那串十一位的数字,好像那是什么密码,能够开启一个满是财宝的保险箱。直到我离开教室的前一刻,她还在默默复习着那随意组合出来的十一个数字。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过去共同学习、生活的同学,早就各奔东西,当初单纯无知的孩童,早以刻上了社会的印记,在各自的轨道上向前奔跑。那天回家路上,我正在满心欢喜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微信突然出现了一条好友申请,来源显示“对方通过搜索手机号添加”。我有些愣神,空白的好友申请留言让我不断猜测,这人是同事、客户、还是推销的。抱着好奇而警惕的心情,我通过了对方的神请。
<(你好吗?)
<(是你吗?)
<(我很想你)
<(小时候,只有你跟我玩)
<(其他人都不理我)
<(我现在会用手机了,也会用电脑了)
<(我可以上网找电子书了)
<(我现在在写文章,希望自己的文章有一天能够发表)
回忆一下子涌入我的脑海。难道是她吗?这么久了,她还记得我吗?她还记着我的手机吗?她过得怎么样呢?有没有工作呢?
(是你呀)>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
(在做什么工作呀)>
(上班离家远吗)>
<(我现在就呆在家里写写文章)
(你爸妈还好吗?)>
(你妹妹怎么样了?上大学了吗?)>
<(他们挺好。我把写的文章发给你看看)
过了没一会,她就上传了五六篇文章。抱着一丝好奇与期待,我逐篇点开阅读。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某本书中的主角,或者对某本书的读后感展开的。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是没怎么变,依然热爱文学。现在都在尝试自己创作文章发表,真是很令人高兴。没想到,科技的发展能够真正的给她的生活带来便利。要是没有那些无障碍辅助功能,也许现在,她依然只能依靠妈妈和妹妹,进入自己热爱的文学世界。
不过,很可惜,她没有工作,最终还是处在与整个社会脱节的状态里。她在离开学校之后,家里人都很担心她的生计,于是就让她去学习推拿。这本是一件好事,学成之后,至少自己能够有一份谋生的差事,而且每天还能与不同的人接触,能够跟上这个社会前进的脚步。但后来,她没能通过最后的考核,获得职业推拿师从业证书更是无从谈起。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推拿太累,她没那么大力气;而且还很无趣,还不如读书有意思。后来,家里人也就默许了她呆在家里,再不提找工作的事。
看她能够使用电脑、能够上网,我本想鼓励她去找一份网上的工作,在家就能办公,可最后想想,还是作罢了。也许是长期不和他人互动,与外界接触,她对一件事情的关注点和表述,都与我们平时常用的表达、认知方式有所差异。在我与她为数不多的几次聊天中,双方都会对彼此的表达产生误解。最后,我与她的对话,也只能在沉默中不了了之。
也许,就像我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样,我们的关系也在沉默中不了了之。虽然,我很希望能与她保持联系,但平时的工作与生活,已让我感到一丝疲惫,总想留出一点空隙好好喘口气,能与自己独处。而我与她的互动,往往需要我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解释自己所说的话、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交流实在有些累。最后,就在这样的不了了之后,我与她又一次断了联系。
————————————————————————
我们的缘分应该已经到尽头了吧,若是不出意外,我们此生都不会再有交集,彼此又行同陌路。也许,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会走上属于自己的轨道,即使大家能够一路同行,即使能在生命的某个结点再次相遇,但终究是要走自己的道路的,终究也只能走自己的道路。
现在回想起来,她从小到大,其实一直在很努力的活着,面对外界无边的未知,她虽然胆怯,虽然弱小,但她还是努力的尝试着。即使她的状态在旁人眼里不值一提,但她至少没有放弃自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向前走。我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为她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