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12岁少年看网络主播直
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两天时间给主播打赏了5万多元
母亲看到账单后哭了......
熊孩子趁家长不在家,拿妈妈手机花掉了5万元。
而像类似的新闻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网站打开一查一大把。
给主播打赏的人都是怎样的人?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特别现在是当网红非常的流行。
还有一种就是当网络直播,网络直播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粉丝刷的礼物和各种各样的广告等等。
网络直播的平台现在可是现实生活当中一种娱乐的活动,那么你在观看网络主播的时候,你会去打赏这些主播刷礼物吗?
那么给主播打赏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呢?
都是土豪,前段时间新闻刚刚播出,某土豪恋上女主播,给其打赏、买买买、送送送,然后花光了家里的钱,又去骗朋友的钱,最后被朋友告上法庭,要牢底坐穿。
打赏这种行为也是有场景刺激的。
激发这一行为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你置身那样的场景中,不由自主参与到这样的行为中来。
有互动才会让人沉迷其中,就像社交软件的互动机制是点赞,转发,你不能玩单机版,这样就失去了玩下去的动力。
主播颜值高,声音好听,受其人格魅力吸引。
想要获取主播关注,而打赏主播是获得取关注的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刷个礼物,主播喊着你的名字说谢谢,看着贡献榜上自己的排名,获得主播青睐,还让吃瓜群众一口一个土豪地叫,真土豪获得了成就感,假土豪也得到了虚荣心的满足。
这类人绝大多数属于土豪,特别是比较寂寞,缺爱的土豪,渴望得到别人关注。
但也有少部分并不富裕,但由于内心极度自卑而产生极大的虚荣心,想让别人看得起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还有一部分就是没有金钱观念的小孩。
在直播的时候,也有很多学生党在观看。
他们这些学生基本没有收入,他们打赏主播的钱都是来源于父母,是父母给的伙食费和生活费。
他们就拿着这些钱去打赏,就是为了跟主播互动连线交流,还有一种就是为了好玩才去打赏的。
我觉得这样花父母的钱去打赏主播是最不应该的!
而直播的互动机制就是打赏,进来直播间的每一个人,女主播都会说欢迎,瞬间你感觉到了温暖的氛围,你不是一个人在围观。
但直播间人很多,一场凌晨的直播,同时显示有六千人在线,那么多人,你怎么让主播跟你互动?
通过打赏啊,于是那种想要互动的感觉越强烈,打赏就越频繁越痛快。
直播间都是由几个大土豪撑起来的,打赏金额越多,你的名字就能排在直播间置顶位置,进去感觉特有排面。
主播不仅会经常跟你互动,还会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发文对你表示感谢。
并且,排名前几的土豪,互相之间会有一种谁也不怕谁拼命砸钱的竞争意识。
比如某场直播,打赏排名第一的粉丝可以和主播连麦,连麦过程中,排名第二的粉丝狂打赏,瞬间排名超过第一名粉丝。然后两人也不管主播了,开始互杠比谁打赏多。
绝大多数看直播的都是图一个乐子,如同我一样的网友们对于主播的意义在于流量与热度。
这些打赏的礼物会经过平台抽取一部分之后剩下的都是主播的收入。
少数直播间还事有“土豪”的存在,他们一出手就是成千上万。这些就是该直播间的金主了。当然还有一些是托,是为了烘托气氛的打赏。
有钱人打赏主播很好理解,我们认为的很多可能对于有钱人来说不值一提,那些正常生活正常上学上班的人打赏一些钱也很好理解,就如同粉丝一样对于喜欢的主播一种支持。
而那种没有钱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就无法理解了。难道只是为了那存在于虚无中的一点点存在感么。为了讨好甚至挪用公款?
所以说,直播就是一种场景消费,在那个特定场景中,用户是什么身份已经不重要了。
用户已经进入了直播间的幻想身份,是情敌,是失眠的人,是失恋者,是打钱者。
还是那句话,直播中要营造一个砸钱的热闹气氛,所以有时候是工会自己还有主播朋友们来其他主播直播间友情刷榜的。
就是平台捧以及朋友捧的概念,就像微博社交喜欢艾特好友一样,主播也会去其他主播直播间捧捧其他主播给他带人气,带自己的粉丝,刷礼物。
但是这是建立在两者咖位相当的基础上,并且会要求互相刷礼物,互相捧。
平台经常有一些小主播想出头时会和大主播连麦,互动,道理是一样的。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些动辄花几千几万的人,除了像某个会计一样,花的不是自己钱以外,其他人有真土豪,不缺钱,比如像旭日宝宝斗鱼首秀,多的是土豪。
也有是主播自己朋友,比如饶静就给神超开过公爵啥的。我甚至怀疑有自己给自己直播间打赏,换人气的。当然也有装逼的,强行装逼的,自己吃土,给主播打赏。
打赏成网民表达情感新手段 变味打赏引发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喜欢参与“打赏”活动,但是板子不能都打在青少年身上,网络平台和某些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推手”“诱饵”和“教唆”的角色。
“打赏乱象”反映出青少年沉溺网络以及背后的虚荣心问题。
所以各位家长应该对自家孩子时时刻刻做出正确的教育指导。
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对各种网络产品有清晰的认识。
帮助青少年建立网络金融意识和个人信用观念。
“打赏”看起来都在网上完成,但是其实花出去的还是真金白银。
我们要防止青年产生“攀比嫉妒”“孤注一掷”等心理,告诉他们人生不可能“浓缩”在一场场网络“打赏”中。个人在网上的地位与信用的提升,同样需要长期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