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解:善人之宝

《道德经》解:善人之宝

作者: 言雄南 | 来源:发表于2023-03-18 09:12 被阅读0次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是讲政治哲学,也是修身处世之道。在老子眼里,“道”是万物的奥秘,也是众妙之门,它包罗万象,涵盖一切。就像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只能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善良的人离不开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有它。因为,“道”对不好的人,也不会弃而不顾。

    道既是万物的起源,也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最高标准,不但可以区分优劣,而且还可以评判善恶。无为之道,指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是使自己保持低调,通过退让的方式实现政治理想。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言论,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良善的行为,可以获得他人的敬仰。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儒家说“见贤思齐”,也是这个道理。“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抛弃不善之人,这是讲“道”的重要。“道”是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世上的人没有不需要它的,无论是善是恶,是贵是贱。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上古的三公,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顾问,是上古的“师道”政治,为帝王讲述“内圣外王”之道。然而,虽有三公之高位,并有价值连城的拱璧在先,良驹在后,仍然不如“道”的重要,不如每天坐而修“道”。立天子,置三公,聘问诸侯用拱璧、驷马,都是古代献奉的礼仪,较为隆重烦琐。“道”,可以使内心沉静,可以提高修养。常人所看重的是权势、物质、欲望。圣人所看重的是清净、无为、修养。这就是区别。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时候,人们为什么如此推崇“道”呢?“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难道是说它有所求就可以得到,有了它就可以免罪吗?显然不是。道是清静无为之心,是“反求诸己”,是对内心的反省和忏悔。心中无所求,道就在其中。如有所求,就是“有为”,违背了“道”的本意。换句话说,道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因为“道”在内心。佛家所说“外道”,是指向心外去求法,这是不正确的,故有“邪魔外道”这个说法。

    由修身养心到处事治国,道理是相通的。“以德治国”,就是用道德去感化民众,具体来说,就是做事情提升效率,不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不抱后天的观念,不好大喜功等。在过程之中体察天道人心,如此才能长远。

    本章阐明了“道”对人生乃至政治的作用。“道”是万物主宰、人之法宝,因为它无所偏私,所以难能可贵。“道”之崇高伟大、至高无上,也是为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解:善人之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us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