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小村里,村子不大,人口简单,邻居不是叔叔伯伯就是爷爷太爷,据说都是在明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徙过去的,按着家谱往上十代都是亲戚。村里世代都是务农,几乎没人家里有藏书。记得小时候去一户养蜂的人家玩,他的小儿子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家有个书柜,整齐的摆着《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我很羡慕,隔着玻璃门我仿佛都闻到纸墨的香味。
虽然我家没有藏书,父亲却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常常把他看到的故事讲给我听。神话故事、古代传说、成语故事、人物故事等等,父亲的故事里总有一个神秘的白胡子老爷爷。到现在,故事的内容虽已经记不清,但夏夜的星空下,一把扇子,一壶茶,听父亲讲故事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上小学后,学校的小店里最吸引我的不是各式各样的零食,而是摆在玻璃货柜里的图画书。奈何囊中羞涩,只能每天趴在柜台上看上几眼,饱饱眼福。终于有一天攒够了钱,买了我人生的第一本绘本《风婆婆》,我欣喜若狂,宝贝至极,一幅图一页纸都能看上半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的阅读主要来源于课本与课辅作业的阅读材料。
中学,偶然在邻居婶婶那借到一部长篇小说《台伯家的苔丝》,仿佛给我的人生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和我过同样的生活。也是第一次看描写男女情感的小说,惊讶于外国小说的大胆。当年《还珠格格》正是大火的电视剧,琼瑶阿姨的小说也是女孩们的谈资。学校外的小书店提供租书服务,每天都人满为患,借书全靠运气,借到时如饥似渴,没借到的如霜打的茄子。我懵懂的少女心开始蠢蠢欲动,期待自己拥有像书里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
走进师范,闲暇的时间多了,而且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丰富,有专门的阅览室、报刊室和外借室。我就像一只游进大海的小鱼,惊叹的同时恨不得24小时都待在图书馆。《镜花缘》《乾隆大帝》《康熙大帝》《陶行知》《呐喊》等等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萌生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明白了身体和灵魂总要一个在路上的道理。犹记得当时看完一本书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毕业后,走上七尺讲台,发现做老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新手老师,要学的更多,想要了解孩子,学习待人接物,丰富自己,选择的书更杂,课堂管理、鸡汤励志、时间管理、教学技能、礼仪穿搭、美容护肤等等。可以说遇见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合适的书,看完并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书是人的良师益友。迷茫无助时,最爱的作者是刘墉;努力寻求真爱,一不小心变成剩女,家人不理解,我最爱的作者是高木直子和三本文绪,告诉自己一个人也要精彩;想逃避现有生活,走出去看看,最爱的作者是大冰,书中恣意的人生也感染了我;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意,却无从下手,《英语可以这样教》《于永正谈为师之道》《教师的100个建议》《致教师》《教育智慧从哪来》《薛瑞萍班级日志》《第56号教室的奇迹》《正面管教》等等帮助我找寻灵感,解决问题,认同职业。
现在的我,深深地感觉到: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书籍浸润并滋养着我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