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跟姐姐在一起过生日了!”“每一年都这么说,第二年依然如此!”“为什么只有我叫德善,姐姐就是宝拉,弟弟就是余晖!”
当德善发出这一声怒吼时,她一定积压了很久:炸鸡的鸡腿,永远是姐姐和弟弟的;早餐的煎鸡蛋,也是姐姐和弟弟的;姐姐生日礼物可以随便选,弟弟可以吃世界杯,德善什么都没有。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71236/e1928975a529b328.jpg)
是呀,谁不是带着伤长大呢?
王雪岩写的这本书,《谁不是带着伤长大》,讲到这个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但是,治疗原生家庭的伤痛,不是等待父母认错、道歉,而是把自己爱回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71236/7922ca9e6fb26580.jpg)
我们的父母都是凡人。德善的爸爸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也没有做爸爸的经验。我们也是第一次做人子女,双方都需要让步,都要从内心与对方和解。
我们的痛苦,是谁的错?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这本书里讲到,我们的痛苦到底是谁造成的呢?一种是“父母造成的”,一种是“一定是我自己做的不够好”,前一种恨父母,后一种恨自己。在现实里,其实前者居多。那些在原生家庭里成长不幸福的孩子,长大后更倾向于“父母皆祸害”。
我们的父母在接受他们的父母的教育中,在无形中就习得的上一代的教育,或者“认同”,或者“反认同”。无论哪一种,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深深的影响他们,当然,我们父母方式也会影响我们。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终究是躲不过父母的影响的。
幸运的话,我们的父母意识到某种教育理念的方式不太对,不能用在我们身上,或许我们就幸福一点,不幸的话,亦不可强求,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是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的受害者呀,所以,能自救的就是我们自己,让自己与自己内心的父母和解,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受伤。
在书中讲到一个案例:重男轻女家庭出生的小A,由于是独生子父亲的最后一个孩子,在当时好的经济条件下,她的出生宣告了父亲再无孕育儿子的可能。整个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是来自家族对女孩子的贬低,所以,她们姐妹无形中有一种竞争的关系,都要争着活得比谁好来证明自己,所以,姐妹们沟通的方式是——彼此贬低和折磨。这种关系也影响着她和她的伴侣的关系。
父母的贬低,姐妹的竞争折磨。是不是有点像“樊胜美”“房似锦”“苏明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71236/12c90edcc0f71aa8.jpg)
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看见的是“天下一样的父母”,总是打着“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来伤害我们。(当然别人也会这样)比如规定我们小时候“不许玩沙子,不许爬高处,不许和坏小孩玩……”这些规矩都是为了怕我们受伤,但实际上,这个限制了我们探索世界的行动,我们在“为了你好”的强权下,不断把自己探索的范围缩小,最后退宿到父母的怀抱里。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为了你好”,那就是“那样子做我无法忍受我控制不了这个局面所带来的焦虑”,这也是父母在与我们相处过程中的一个强势的“示弱”。他们用强权,来克服自己的内心的恐惧,然后达到把我们操控在手中的目的。
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的职责是什么?是控制我们吗?当然不是。
父母的责任是,帮助我们发展,而非决定我们的人生。正如作者所言:
父母这一生,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不是丰厚的物质,不是优渥的生活,而是充满柔情的爱、接纳和尊重,以及父母自己平和的情绪与相爱的关系。
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笔财富足以让我们抵挡人生的种种磨难。
如果,我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得来这笔财富怎么办?我们还有可能治愈自己吗?
“看见”和“承认”是通往和解和疗愈的前提。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我们依然有很多方法去改变这种影响。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多种变量可以影响我们的人生状态。
治愈原生家庭创伤的第一步就是“承认”我们的痛苦,其次,也要善于“看到”。我们要看到自己的痛苦也要看到别人的痛苦。这种“痛苦”其实的是双向的,当我们去找在对方角度是看这个事情时,其实,我们的立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能够体谅对方。我们也会慢慢与之和解。
或许这本书,不能一下子治愈我们的伤痛,但,至少,我们能在书中知道自己的病因,让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缺的圆,去慢慢的审视自己,找到自己去缺失的那一部分,来弥补自己,也去慢慢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本很治愈的书,推荐给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