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九型人格》

论《九型人格》

作者: 学者天涯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12:33 被阅读0次

    在一次心理咨询中,通过我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老师告诉我,我可能是《九型人格》中的1号——完美型。

    这点老师话语不经意的提醒,让我开始研究我和别人的性格特征,不得不说,对我启发非常大。

  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很不错。之前,我经过无数次这本书摆在书店显眼的位置,轻蔑地走开,没有拿起看过——一看书名我就觉得玄得很,标题党,书店为了图销量,可能和我以前找的性格书籍一样,看了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改变,让我失望吧。

    在此之前我看过不少关于性格研究的著作,如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本色》、别的《高敏感是种天赋》、《敏感的力量》、《多项敏感人》等。我在书中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一些性格描述相符合的点,但是我总感觉自己改变得不彻底——我的生活依然充满无尽的失控和痛苦。还有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瞬变》、《了不起的我》、《行为心理学》等,依然治标不治本。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开始研究此书,然后在知乎百度公众号微博开始找更多线索与信息。

    书中1号的性格特征描述和我某些方面挺符合的——挑剔、压抑愤怒、易焦虑、黑白分明、喜欢规则、条理、批评抱怨、犹豫等等。1号的口头禅:应该与不应该。经典人物:包拯、撒切尔夫人、副总理朱镕基等。 我的内心好像住了一个严厉的批评家,对于别人对于自己的任何我不满的细节,我都会很生气。这些特点的描述解决了我一个很大的困扰——为什么我上课总是很冒火?我实在不满意也忍受不了老师那种不注重效率注水式干瘪的讲课风格。我只想马上听见我想要的答案,而不是听他一直讲一些口水话。为什么我的社交关系总是频频出现问题?因为我对别人的期待和要求很高,一旦有不满意的点我就受不了。当然,我最擅长把气憋在心里,因为我随时要保持我自己“完美”的形象,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负面的情绪反应让别人看见。不满意是我心理下意识反应的常态。

    但是这个性格对我就是这么板上钉钉了吗?

    我做了书中前面的关于性格的测验。结果显示,我在2、4,5,6,7性格的分数和1号的基本持平。加之我反思以前种种生活上与书中描述的“大相径庭”的行为,发现事情没有我想象中的这么简单。

    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有好几种,更没想到就算是同一种类型的性格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所有的性格混杂在一起的表现组成了生活的点滴。性格当中不同的观察体系在脑中,充分指挥和影响我们当下生活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及处理事情的情绪。

    实验结果表明,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一个最原始的状态,在婴儿3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每个人观察事物的眼光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会不同。

    环境是性格往不同分支发展的诱发因子。在负面环境引发的情绪下,有些负面性格特征——压力焦虑怀疑嫉妒等,可能是受到了一些刺激和威胁导致的。我幼儿园以前的性格(开朗活泼无忧无虑)和我小学的性格(较沉默、观察、倾听、自信、掌控)不一样,我小学的性格和我初高中的性格(压抑、内敛、批判、爱发脾气)又不一样。

  从各种生活细节全方位分析自己,越细致越精准越对应,我无时无刻不感到这本书的炸裂之处。这魔鬼般的细节,让我重新再次认识了我自己。

    从童年开始,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各种生活细节分析一通,结合书中描述的性格类别,我发现我的核心性格应该是:7、5、1。7号是核心性格中最主要性格,5号是在安全环境下的我的性格变化趋向,1号则是压力情况下的。但是在安全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压力的性格——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疫情期间待在舒适的家里,我依然会有一点狂躁和焦虑。

  箭头指向为安全下的性格,偏离为压力状态下的性格。7中,5是指向,1是偏离

书中图选

    分析我的成长的生活好像从来没有少过压力和刺激源以及如影随形的孤独感,原本可以开心的我,可能活得没有那么开心,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没有想要得到的安全感,我出现了别的性格当中的病理反应。我理解的病理反应就是自己心态和行为的极端变化,从具体的事情分析背后的原因,比如,7号的逃避和刺激,1号的挑剔和完美,5的隐私和贪心。看看这些因素都是怎么综合在我身上的:

  事例一:逃避+刺激+完美=强迫性行为——上课飞快地一字不落地强迫地抄完所有的完整步骤(尽管有些没有那么有用,自己也根本不喜欢去这样理解,但是因为别人是对的,那种唯一的权威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我只能服软。),最后连翻一下也不愿意看,我做了很多这样类似的工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真正理解到运用起来的知识很少,所以每次考试到了类似的题自己却想不起来解答的步骤,都在折磨我的心,但是我也偷偷地忍受了。

  事例二:逃避+刺激+隐私=不务正业——每次的上课和测试成了我的人间炼狱,我越来越反感这种极度压迫的不自由和我极度强迫自己的行为。当我开始听不懂的时候,为了让我看起来我在学习,我就写字或者涂鸦,都是我的不满意情绪。我开始找其他的乐子——偷吃零食,想其他令人有趣的事。然后我会把我写的和我吃的保护得很好,在私密的空间里,我生怕别人看见,因为都是别人看起来可能大不敬或者嚣张的话。

  事例三:逃避+完美+贪心——抄答案的作业水平:我每次的作业就是拖在最后一刻才会完成,完成了也不检查就交,如果能够抄的答案就尽量抄,我还会往高分抄,好像我的能力配得上高分一样;我每次的考试都是不管不顾飞快地写完自己会得,也不再检查,只要能写的都写上去,时间一到马上提交。但是实践结果表明,我的分数一次比一次低。

  事例四:刺激+完美+隐私——迷恋上网:因为生活太糟糕,为了满足我对于刺激的追求,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电子产品上。通过看一些玛丽苏的剧或者是虚构骗钱的小说故事,我总是幻想自己就是那个完美人设,好像真的实现了目标一样。但是我从来不会和别人讨论我究竟看了什么,这些感觉都留在我的心里。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电子产品上花的时间一天超过6小时,目前时不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核心性格,每个性格的两翼也会有影响,会混杂一些别的性格特征。比如7号的旁边是6和8。6是怀疑主义者,胆小的那个,但是也会有足够强大的勇气,7号可能会有。8是保护者,会非常注重自己的私人空间,在刚强的外表下,愿意去保护所爱的弱小的人,也有一颗柔软的内心,7号也可能会有。1的旁边是9和2,经过我生活细节的回忆,我发现有时我偏向2些——乐于助人,奉献、感觉别人的感受。最要命的是,这也能解释,哪怕我很生气,成绩差得要命,别人要问我题,我还是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一方面是为了维持我自己“完美”外表,另一方面也是在尽力帮助别人,虽然我非常不愿意。或者是,当我感觉我很强的时候,我会去主动帮助别人,感受我被人需要的快乐,感受我很强。6号的怀疑,8号的占有欲。具体表现就是6,不相信任何人真的对我好,8,对于我应该得到的东西必须争取。

    性格的特质,在时间里展示地淋漓尽致。一些网上的分析意见,说从各种性格中走一遭的最后的最后,就是完全实现自己。在《九型人格》的书中提到,一切的性格变化都是自己核心性格中的主要性格当中的升华。每个性格身处的级别是不同的。

    我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分析中越来越了解自己。这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救赎。

    爱德华的《平行思考》中关于人为划分的绝对真理的描述很有意思。这里用在《九型人格》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看看对人是不是一种新的启发。规律的总结非常隐晦,是散漫观察现象总给下的一种集大成展现,虽然人为刻意,但同样带给人启发。

《平行思考》节选

    读书可能出现的误区:

    先入为主。书上描述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判断可能不准确,描述上可能很模糊,但是这可能是最接近真理的方式了。在隐晦现象的描述中,可以变得清晰起来。书中描述的性格明显特征,特别是不好的点,利于我们快速筛选区分性格类别。

  内外不符合。人一般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心里实际想的不符合,常说的心口不一。活泼开朗的人可能实际心理非常内向。核心性格观察的背后是自己潜在的激情,我认为这种激情对于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都非常重要。

  总结:

  生活细节的描述和感受越详细,自己就越容易发现到底是哪种性格的背后在起作用。我还能通过书中的描述观察到我家人或者我idol,朋友是怎样的性格。解读行为背后潜在的语言,这样做好像成了我的一个新的爱好,仿佛让我能更自恰地在这世间独特地活着。也许寻找自我的旅途从未结束,也许这才刚刚开始。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一起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九型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yx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