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诸子:统论诸子九家的人格九型
原创/似或存
一、诸子百家与诸子九家
西汉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举了诸子之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到东汉,班固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这十家,将其中小说家去掉,则称为九流。
九流和司马谈的六家相对比,多了纵横、杂家、农家。杂家其思想本质上是出于稷下黄老,其主张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农家没有著作传世,主张农本商末,其专业化性质较强,而人格化特征不明。
如今,我试图将百家里面较为显赫且其学说具有鲜明人格化特征的学派,和九型人格结合起来分析。纵观古今潮流趋势,可将这杂家、农家暂放一边,而代之以兵家、杨朱学派,这样可以更好地与九型人格对应起来。其一,兵家自古及今都是对国家举足轻重的,到了今天更显得重要,兵家的学说也和商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二,杨朱的学说在战国时是显学,《孟子》有言:“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的学说非常注重个人的权益,在今天看来反而具有超前的社会意义,其言论只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
据此,以司马谈列举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加上纵横、兵、杨朱,我称之为“诸子九家”。
二、诸子九家与九型人格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家之言”,而是“一人之言”,比如《荀子》有一篇名为“非十二子”而不是“非十二家”。之所以有“家”,不过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庄子称赞“关尹、老聃,古之博大真人”,其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在后人看来有相通之处,所以后世“老庄”并称,均列入“道家”。“诸子”先各自出,而“百家”是后人所总结起来的。
在“家”这方面,总有一个创立人或者集大成者,作为这一学派的思想代表。如孔子作为儒家的创立者,而邹衍是阴阳家的集大成者。诸子的学说,其实大体也是诸子本人的人格体现。《论语》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记载的都是孔子的言行而非系统的理论阐述,我们反而很容易从中窥见孔子的人格特征。一个人提出的主张与其性格有极大的关联。比如孔子提倡做“君子”,而老子却喜欢做“隐君子”;韩非子作“说难”,而鬼谷子能作“捭阖”。
《汉书》认为诸子出于王官,这是从职位的角度上来推断。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之自由,并非人所处位置能起决定作用。比如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的言行有颇多的否定,给予老子式的教诲,但我们没有看到孔子因此有极大的转变;墨子一开始也是师事儒家学说的,但后来却反出自立墨家学说。我们不能否定人的出身、环境对一个人思想的影响,但很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一个人的性格在这当中形成了,又恰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所出,对人的选择与行为有最大的影响。
诸子的三观,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人格,而不仅仅是教育或者职业。
九型人格源于东方神秘主义,最终在西方开花结果。虽然不被列为心理学之正道,但已经有不少学院以及学者对之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商界得到广泛的学习与应用。九型人格理论在西方的传播不过百年历史。其理论根据与心理学也有相通之处,比如认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一生之中,我们的行为动机总是和童年时的一些特殊事件存在关联。并且,九型人格认为一个人具备着一种核心人格,但是在压力或者安定的状态下,会表现出某个特定的人格特征。这就意味着,有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一定是我们最核心的人格。
诸子的童年,我们今天是无从说起。但是诸子学说的串通之处,却比比皆是。司马迁作《老庄申韩列传》,他这样编排的动机出于何理由?司马迁自己说了,庄子学说“归本于老子”,申不害、韩非子的学说则“归本于黄老之学”,但虽是“归本”,却终究不同。是什么原因,使学说本同源,却终相异?司马谈论六家时就引《易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天下的学说,必然是同源的,但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存在着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人格上的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一遇到佛学,就会觉得很喜欢佛学,而有的人却不认同?为什么有的人一心认定儒家学说?是人格在起决定作用。奥修解说《老子》认为,“只有一个老子能认出另一个老子”,当想法相同的时候,人就容易共鸣。“感同身受”是一件极难的事,一种痛苦,如果我们不曾体验过,就无从同感。一个具有某种人格特征的人,如果他的学说会被另一个人一下子理解接受,那么这另外的那个人,一定和提出学说者在人格上相同或者相近。学说的相通,和人格的相通也是一样的。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可以表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事实上,诸子九家,就代表了人格之九型。
下图是将诸子九家与九型人格的对应:
三、诸子九家源流
诸子百家处于轴心时代,是中华文化学说最为灿烂辉煌的时候。而中华文化可上溯到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五帝和诸子百家挂钩最明显的是伏羲氏,“易更三圣”,伏曦氏→周文王→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周文王和伏曦氏跟儒家是有本质的不同,根据九型人格推测,周文王是属于四号“悲情浪漫者”,也就同时是说,推演出周易的周文王,是阴阳家的中流砥柱,而伏曦氏则是阴阳家的鼻祖(后世的邹衍,则是阴阳家的集大成者)。《封神演义》中写到,周文王被纣王软禁在朝歌,文王的儿子伯邑考试图代替父亲作为人质,却不幸被纣王杀了,做成肉羹,送去给周文王,周文王不得已吃下去,回周之后又吐了出来,化为几只白兔。虽然这是虚构的故事,但从文王不能反抗暴君等种种事迹显现出来的悲情浪漫者特质,和推演易经作为阐释万事万物的阴阳家学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周易》也成为了后来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也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发源,是始于悲情浪漫主义。
从《周易》到诸子百家的兴起,是《诗经》所处的时代。而《诗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首,包括《易经》本身也是位列六经,就不是偶然的。从四号悲情浪漫者向一号完美主义者的焦点转换,孔子达成了,他创立了儒家,并且真正的做到完美。《论语》:“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不管是孔子的“圣人”称号,或者是他的学说,言行举止,或者他的生平(特别是儿时经历),其实反映出,孔子属于一号完美主义者的人格。儒家的大多数内容,其实从周公时开始发端,却恰恰是在文王到百家争鸣的这段时间里丰富起来的。
从四号悲情浪漫者,到一号完美主义者,是一种人格升华的发展。在学说上,我们视为显性的影响。对于隐性的影响,则是从四号悲情浪漫者,到二号给予者,体现为阴阳家对纵横家的影响。还有一种平行的影响,如四号悲情浪漫者,对五号观察者和对三号实干者的影响,体现为阴阳家对道家和兵家的影响。
诸子九家从四号阴阳家发端,到一号儒家的产生,再由一号儒家影响九号墨家的产生,两者成为春秋末期的显学;五号道家独出一支,也属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家。所以,九型人格与诸子九家的关系图,可以分为三个段:一是四号阴阳家及支流一号儒家、二号纵横家;二是九号墨家及支流三号兵家、六号名家;三是五号道家及支流七号杨朱学派、八号法家。可以看到,春秋末期的几大学说各占一端:儒家偏右,道家居左,墨家在中间,刚好是1、5、9号,1号和9号首尾相争,各执一端,5号居中,无为而治。
总而言之,九型人格中,人格的相互转化是空间性质的;而在诸子九家对应九型人格的时候,其学说的转化是具有时间性质的,就是说某种学说先出现,对后出现的学说具备催化力。
文/似或存
网友评论
以司马迁老子传记为例,一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因为老子“全知”;二是老子讲“无执故无失”;三是老子是隐君子,不欲见贤,知我者希,则我贵,所以显“私密”;四是老子见周之衰乃去,体现“堡垒”。
9号是和平主义者、调停者、媒介者,举个例子,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走了十天十夜跑到楚国作调解。胡适说他是个极热心救世的人。要注意9号的关注点是在于“企图决定他人的计划安排和思想观点”。
在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书里,确实只提到9号和2号是相似的,但是没有提及5号和9号的相似--虽然实际上我也感觉到5号和9号似乎能够存在同一个性格之中。
将九型人格和诸子结合只是我初步的尝试。两者的知识我都只是略窥门径。在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也可能对之做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