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A股的“可爱”

A股的“可爱”

作者: flydistance007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03:00 被阅读0次

    2015年6月,

    带着怀疑、碰运气的心理,加上证券从业者闺蜜的怂恿,加入了A股的市场。6月初的日子,大概是入股的第二天大盘就开始下挫,三两个礼拜的时间大盘从5100点到2800点,全部踩到。初衷是想挣个去美国的钱就欢喜了,结果是折了个去美国的钱,断断续续跟到9月初彻底退出,游戏规则完全不容分析,理解不透。期间有过持有三两天的个股收获,点位变化真是胆战心惊,但更多的是不停的绿线,绿线。。过程中同时也去操作了大宗商品原油,高杠杆了游戏。跟盘对了就是印钞机在给账户送钱,判断错了就是不停的在往外送钱。眼看着十几分钟一万多块钱就没了的滋味永远记住了!

    每当回来复盘的时候大家都能很好的理清思路,难点是盘面在走的时候,技术手段是很难把握趋势的,短线操作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多少KDJ线分析都没有验证成功,储备好的信息、数据也没有很好的支撑,至今想来仍是心有余悸、无可奈何。

    这段失败的投资经历,领教了金融方式挣钱是真快,但也刀下不留情。期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关注金融的信息,无果。心中留下的是层层谜团,放下,暂时放下了,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深耕!

    2017年12月,

    香帅老师的《金钱永不眠》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发现了A股的可爱一面,并不仅仅是可怕了,摘录如下: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不管还有怎样千奇百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市场最混乱和最手足无措的时刻算是过去了。流动性危机蔓延的势头在7月中旬已经被遏制住了,对于年轻莽撞的中国股市来说,这一次也许算是成长的代价。然而,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对于杠杆,对于价格和流动性互相影响的机制会如此一知半解,雾里看花?为什么我们从6月下旬开始“救市”却救出了一场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市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惊魂时刻?每一次“灾后重建”需要的不仅仅是灭火救灾,更重要的是找到引起灾害的根源,防微杜渐。

    第一,

    从6月股灾的整个过程来看,说是“人祸”应该不为过。在整个事件的过程发展中,金融市场上的监管分割已经从暗流成了汪洋。

    大家都知道6月证监会严查配资是股灾的起点,仔细琢磨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其实很有意思。首先,2015年前5个月杠杆资金以几何级数增长,而且场外配资市场透明度极低,规模大小不知,杠杆率高低不明,当然也无从估算出配资清理对市场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其次,6月是传统上资金最紧张的月份。每年6月底,商业银行面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和半年报数据出台的压力,一般都会加大揽储的力度,这导致市场资金周期性紧张。而2015年股票市场的火爆和新股发行规模的扩大,冻结的大规模打新资金,也对银行间资金分流影响巨大。更雪上加霜的是,2015年6月央行总体资金投放收紧了4550亿(MLF净回购5400亿,逆后购释放了850亿)。资金面如此紧张,融资盘数额巨大,融资盘数额巨大,市场的弦绷得如此之紧,一颗小石子下去都可能引发大浪,更何况是严查配资如此巨大的炸药包。

    此外,令人纳闷的是,为什么前期配资盘的超高杠杆没能引起证监会重视,要一直等到泡泡被吹大才猛然戳破?细究原因,就是以为配资盘中大量资金的来源是银行和信托,而银行信托属于银监会的监管范畴。证监会查配资,如果没有更改行政力量的协调,查到这里就只能无疾而终。这好比是天地会中,一个青木堂,一个洪顺堂,各有各的堂口,陈近南不出面,谁也不会理会谁。

    监管是分而治之,而市场却犹如相通的海域,海底任何一个板块的动荡运动,都会扩散、传播到整个水域,甚至引起海啸。随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如何解决监管分割带来的监管空白将是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迫切命题。

    第二个要反思的是金融市场有它自身的运行逻辑,国家意志不能代表市场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股市快速杠杆化的“疯牛”过程中,国家意志的影子若隐若现。从2015年年初开始,部分官方媒体和业界人士开始频频使用“国家牛”这样的词语,不断强化“牛市”和“国企改革”之间的关系,更不要说以人民网的平台放出诸如“4000点牛市起点”和高层领导频频股市发展这样的舆论——不要先忙着责怪老百姓容易被忽悠。要承认的现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各级官媒的态度在普通百姓心中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风向标(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是有“国家信用”在后面作为支撑的。这一切,无形中都在将市场情绪从热切推向癫狂,使得全社会陷入了快速致富的幻觉之中。

    然而,国家意志无法取代市场规律。中国股市自出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国企解困”的重担,然而,市场毕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无论是拔苗助长还是控制生长节奏,都只会破坏市场运行,制造混乱。中国股市的波动幅度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曾经将A股市场20多年的波动率画出图表,然后在图表上找到那些波动幅度最大的点,比如1995年的5月,1996年的12月,2000年的5月,2005年的4月,2007年的5月。。。然后我们发现每一个剧烈波动(无论涨跌)背后,都有“国家政策”或者“国家意志”的手。20年过去了,证券市场已经从蹒跚学步开始走向青壮年时期,我们这些“闲不住的手”也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对于灾后的重建,政府要做的是什么?

    这次股灾中,我们金融市场微观制度设计上的薄弱和扭曲被放大的格外明显。制度设计上的漏洞、监管分割上的套利空间、立法上的滞后、投资者教育的落后。。。每一个都像哈哈镜,照出这个市场的群体怪相。

    回顾这次股灾,起因在于失控的杠杆;直接导火索是巨大信息不对称下的行政化快速去杠杆;传导机制则是清理配资(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螺旋所导致的流动性枯竭,流动性枯竭又导致市场信心崩塌,挤兑苗头出现。而在这些乱象之下,我们看到根源则是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监管滞后和监管分割带来的巨大信息不对称,是国家意志对市场规律的干涉,以及我们市场薄弱扭曲的微观制度设计。

    然而,无论中国的股市历程多么的坎坷曲折、风雨兼程,我一直坚定地相信,证券市场仍然是我们国家最像市场的地方,这是历史的馈赠。20世纪90年代我们开放证券市场的时候,完全从零开始,一切无迹可寻,因此开始了向成熟发达资本市场“照猫画虎”的学习过程,虽然有种种法制环境、制度背景上的大差异,难免“橘到淮北则为枳”,但是,和很多积弊重重的“市场”相比,由于没有历史包袱,证券市场一开始就流淌着“市场”的基因和血液。

    是的,我们有种种不如意:内幕交易、投机盛行、坐庄成灾、无知跟风。。。我们为这个无知而莽撞的市场不断的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未来仍然可期。我们期望的是,在每个创伤之后,我们都能继续往前走。

    2015年年末,资本市场隐隐又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在灾后一地的瓦砾碎石之上,但愿我们能反思,不要让经历过多痛苦成为廉价的谈资。但愿我们的市场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后,能“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云南大理无量山樱花谷(感谢LEO同学的照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股的“可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cz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