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张艺谋拍了一部大多数导演不敢拍的电影,以一个家庭的缩影来描绘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所遇的苦难。
最初,张艺谋要拍的不是《活着》。
最初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张艺谋最先看中的是《河边的错误》,余华全力推荐了自己另一部小说《余华》,而张艺谋在看过小说后,被主人公坚韧,顽强活下去的精神所打动,这才有了葛优,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
这部揭露历史黑暗的片子尽管没能在国内公映,但是该片在第47届戛纳电影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葛优也凭借此片获得最佳男演员这一奖项。
电影中的徐福贵,是地主家的儿子,嗜赌如命,最终万贯家财尽数散去,输掉了房子院子,不得已只能和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儿子有庆种地为生。
没了殷实的家底,福贵只能靠着在赌坊学的皮影戏养家糊口,却意外和在赌坊认识的春生一起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在战场生九死一生回到了家珍的身边。
无数个人头中活下来的福贵命足够硬了,可是命运就像如影随影的朋友一般,处处在和福贵打太极。
区长来县城的时候,开的车撞倒了学校的墙,墙倒了,砸死了在墙下的有庆。而区长竟是和福贵出生入死在战场的兄弟春生。
成了区长的春生风光了一阵,风水轮流转,春生在国民党军队当过兵的事情被挖出,成为右派的春生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后自杀身亡。
有庆的死多少和春生有关,不能原谅春生的家珍在春生死后也释怀了。
没有儿子,还有女儿。女儿凤霞在福贵当兵的期间发烧得了大病,耳朵烧坏了,也不会说话了。
福贵和家珍好容易给凤霞找到了一个老师可靠的男人二喜,本以为生活就会这样不咸不淡的过下去。结果凤霞生孩子的时候难产,生下孩子就撒手人寰。
家珍得了重病,福贵一个人带着外孙,和女婿二喜,照顾着生病的家珍,又坚强地活下去。
电影拍的都是艺术,小说才是现实。
小说中,区长夫人生孩子时,流血过多需要人献血,学校里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护士们拉着有庆的手抽血,为了区长,不顾已经失血过多的有庆,硬生生地让一个孩子因抽血过多而死亡。换句话说,有庆是被抽血抽死的。
小说中的家珍,得了软骨病,看不起病,只能忍受疼痛,最终死在了福贵的怀里。
小说中的凤霞的丈夫二喜也没有一个好结局。凤霞难产死后,二喜在工作的时候被水泥板夹死了,留下福贵的外孙苦根,交给了福贵来养。
小说中的苦根,从小到大没吃过好东西,老了的福贵看着可怜的孙子,煮了一大锅豆子给苦根,没吃过甜头的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读完全部,你会发现福贵的一生怎么能这么惨绝人寰。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一个个的亲人全部离他而去。
有庆死后,福贵为了不让当时已经生了重病的家珍担心,不敢给有庆立坟墓,只将有庆的骨灰埋在土地里,隐瞒着有庆已经死亡的事实,不让家珍起疑,夜夜都出门假装去看还在医院躺着的有庆,实际上,每晚都蹲守在有庆的骨灰边自说自话。
凤霞生孩子的时候,没有医生接生,知识分子,医生们都被红卫兵抓起来,第一次生产的凤霞难产了,一句难产就让福贵和二喜惊恐地哭天抢地,孩子顺利生下来,接生的人告诉福贵和凤霞,母子平安,凤霞也没事了。
福贵和二喜两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正在为凤霞劫后重生而感到庆幸时,接生的人告诉两人凤霞血崩了...
大悲大喜后,真正的死亡到来,劫后余生的悲喜交加,真正的实锤凿下来,翻来覆去的情绪早就塌了。即便这样,福贵也没被命运这个老家伙打垮。
有句话叫,死也要做个饱死鬼。一直觉得这话搞笑,但是当福贵的外孙子真的撑死的时候,你想笑,笑一会儿就成了哭。
命运这个老家伙到最后给福贵留了一头牛,一人一牛在乡间干农活,活着,不就是活着嘛。
电影和小说表达的层面不同,给人带来的震动也不同。可都是一个主题,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人什么更宏大的目标。
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死比活可轻松多了,死了眼睛一闭就不用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世上活了,活,太难了,没吃的,没穿的,政治的变化时时刻刻都会要了你的命。
福贵死了孩子,死了老婆,女婿也死了,本是最有希望的外孙也死了,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呢?我想,是因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无论如何都得把自己这个条命好好地扛下去吧。
福贵本就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默默地承受了所有的这一切非常人能接受的遭遇,最后还能安然地和老牛过下去。就是这种不屈,让福贵即便没了活着的意义,也能好好活着。
和小说不同,电影未能在国内公映,甚至一度被禁。
影片中炼钢,所有人把家中的铁都交公用来炼钢;文革的时候春生不忍折磨自杀,最具中国特色的皮影被当做四旧,等等,这一切反映地太强烈,被禁也是意料之中。
这部电影很早就解禁了,去了解一下那个年代吧,从福贵坎坷的一生去看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不想被人看见的黑暗历程,正是那些一个个的错误让人生更丰富,回过头看看,才能让以后走的更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