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最近有一部很小众的电影被广泛讨论,虽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和关注,电影排片量和观影人次也少的可怜,但不可否认,《狗13》作为一部映射当下社会的现实题材电影,仍具有它的值。
电影的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如对至高无上父权的拷问,重男轻女思想的批判,中年人的生存困境等。
但最宏大的主题仍然是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向成人世界妥协,对长辈服从的过程,这也是之所以能引起多数人产生共鸣的原因。
但在这里,我想从题材的根本出发,谈一谈让我们诟病已久的,中国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01
实际上,我们这一代,90后包括抓住80年代末尾出生的这批人,都是受中国家庭教育影响最深的一代。
我们现在的性格,思想、人格、观念、价值观,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80%都是由我们的家庭决定的。
出生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婴儿时期的每个人没有任何差异,所有这些人格,性格,思想的形成,都和后天所处的环境有关。
0~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初期,而这个时候我们接触最多的环境便是我们的家庭,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和亲人。
虽然后来我们步入学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会接触到新的环境,老师,和同学,但这些对我们的影响,远没有家庭的深远。
长大后,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在了解了身边很多人的成长经历后,发现中国的家庭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控制型教育
放养式教育
半放养式教育(或者也可以叫跟风型教育)
控制型教育
这类家庭教育的父母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他们对子女的期待也更高。
在你还没出生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设定好了你的人生,给你的未来做了规划,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你就已经丧失了对你人生的控制权。
别的孩子才刚开始咿呀学语,他们就开始给给你买各种儿童书籍,每天教你学拼音,读唐诗。
其他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前还什么都不会,而你已经学会读声母韵母,会基本的十以内加减法。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自以为手握的真理。
小学后,他们给你报各种学习辅导班,培训班,让你学各种乐器,希望你有一技之长。
之后进入中学,成绩成为他们唯一的衡量标准,你每天只能坐在屋子做功课,你的童年里,没有社交,没有动画,没有游戏,只有无休止的学习。
高考,报他们为你决定好的专业,因为他们说这个专业有前途,将来好找工作,你服从。
上大学,他们让你考各种证书,让你接着读硕读博,将来有竞争力,你服从。
毕业找工作,你想面试喜欢的单位,他们说这个工作不稳定,没前途,让你找个工资高的看上去体面的,你服从。
找对象,你有了中意的女孩,可他们觉得这个女孩不持家,不会过日子,或者说不喜欢对方的父母怕婆媳矛盾,让你换个更好的,你继续服从。
直到你过上了让他们处处都满意的生活,才算结束。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小说的话,你的这本,从来就没有任何悬念。
另一类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们仍然有着和上一类父母同样的控制欲,原因是,他们想把他们的失败在你的身上实现成功的反转,把他们未能达到的目的和梦想,让你代替他们去实现。
类型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你的人生受你父母控制,你没有选择的机会,甚至连反抗的权力都没有。
放养式教育
受这类家庭教育的孩子比较可怜,因为他们缺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父爱和母爱。
这两样东西,是日后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的。
这类家庭教育的父母同样有两类,一类是自己在外打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很少回家,从来不过问自己孩子的生活。
另一类是,虽然守在孩子身边,但是工作较忙,或者懒的去管,干脆把孩子扔到一边让他自由发展。
这种家庭教育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孩子很容易被恶性的环境所同化,因为当孩子再犯了某些错时,父母不能及时去指正,更甚至懒的去管束,或者说每次都是用打和骂来解决。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出现比同龄人更严重的叛逆心理。
当然,这类孩子并不一定都会变成我们口中的坏孩子,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几段觉醒期,觉醒后的他们或许能走上更好的人生。
半放养式教育
最后说的这类家庭教育,是我最痛恨的。
相信在我们这代人里,绝大多数的人都深受这种家庭教育的残害。
《狗13》里的李玩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爸爸离异,重新组建家庭,把李玩扔给爷爷奶奶照顾,看似是放养式教育,可矛盾的是,当某些事发生的时候,他仍然会站出来指责和打骂李玩,告诉她应该怎么怎么做。
其实很想反驳一句:你从小到大都没关心过我,凭什么这个时候站出来教育我?
这类父母也是最爱做比较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是他们的口头禅。
跟风教育,看到别人那样做了,就非逼迫自己的孩子也要这样做。
别人家的孩子报培训辅导班班,他们也给你报培训班,别人都说理科比文科好,容易就业,他们就逼你也选择理科。
看到大家都在考研,就逼着你也考研,问题是在这些他们给你规划的人生目标上,他们从来就没有付出过任何支持和鼓励你的实际行动,这些想法大多都是一时兴起。
他们所有的初衷,根本不是以你为出发点,只是为了满足他们作为父母可怜的虚荣心。
说到底,所有的中国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而是觉得孩子就像自己养的小猫小狗一样,只有顺从和听话才是他们眼里的好孩子。
他们所有安全感,都来源于对自己孩子绝对的控制权。
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中国的家长总爱嘲讽和讽刺自己的孩子,“你怎么那么差”“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儿子/女儿”“你还不如去死了算了”。
后来才明白,他们压根就不懂得自尊和自我意识的概念。
我们一直以为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在5~6岁之后孩子就已经拥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只要你和这个世界有所联系,就必然会有自尊。
你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行为,都会改变一个孩子对自我和这个世界的认知。
你说他不行,他潜意识里就已经认定了自己不行,你说他不如死了算了,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价值。
才十几岁的孩子,就因为父母说了几句过分的话就写下遗书去自杀,这样的事例和新闻不在少数。
曾经看过的两部电影,阳光小美女》和《奇迹男孩》。阳光小美女里,为了让小女孩奥利弗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最棒的,一家人不甘放下面子和尊严,陪着孩子一起在舞台上疯,只是为了爷爷那句话“你不是失败者”。
奇迹男孩,因为小男孩从出生起就丑陋无比,父母担心他在学校受到欺负,不惜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工作,全职在家辅导孩子。
当小男孩不得已要进入学校时,父母每天都会鼓励他,让他觉得他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在学校里受到嘲笑,一家人陪着安慰。
豆瓣有一句影评:在这种家庭里,就是做一条狗都幸福啊。
可惜这种西方式的家庭教育所呈现出的温情,我们永远也无法在中国家庭看到。
总有人在长大之后回过头来抱怨自己的家庭,说自己现在这样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确实能够影响我们的一生,包括我现在所有的自卑懦弱胆子小,都是由我父母造成的,而且日后想要改变很难。
但幸运的是,我们都还拥有着自我觉醒的能力,当你日后回过头来重新认识和看待这段过去的时候,你会逐渐和自己和父母和解,然后改变自己去迎接新的生活。
我从没想要抱怨自己的家庭,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批判和全盘否定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而是让我们认清我们上一代人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更好的培养和教育我们自己的后代。
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能拥有自己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不再受我们过分的控制和约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成长。
文 / 了一辛
插图 / 电影《狗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