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词:王金华
过去生是第一难事,现在死是第一难事。从中央政策角度讲述了火花政策的起源及推行工作过程中受到的阻碍,民生问题最后一环就是要保障“逝有所安”,做好殡葬工作不仅要求生态性的还要有人文关怀性。
一:王一方《生命,何以教育?死亡,如何关怀?》
对生的教育提出的问题
1. 国人为什么怕死(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对过去的执着,过程的痛苦,未来的迷茫。
2. 为何豁达(生死两安)
3. 为何冷漠(人血馒头)
4. 为何热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5. 为何遗弃(久病床前无孝子,路有冻死骨)
6. 为何遗忘(祭不过三代)
7为何永存(追思慎远,精神长存)
对死的关怀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关怀(何人、何时、何地、何动机)
2怎么样做算关怀(陪伴、见证、抚慰、觉悟)
3关怀需要什么(钱,药,技术,仪式,爱,情谊)
4关怀理念如何构建推广(伦理、文化历史、安宁疗护业)
二:凌峰《敬畏生命的尊严》
关于“生”的三个故事
1.9岁的潘超,动脉瘤压迫脑干,经过两周的痛苦治疗,父母想放弃,但是医生坚持要救。期间因为孩子生病闹离婚的夫妻破镜重圆。现在潘超已经成年了。
2.万革,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从肿瘤医院接来这个烫手山芋,一个月后能坐起来了,一年后站起来了,四年后有孩子了。
3.刘春霞,颈椎和脑干之间的脊髓血管畸形。神志清楚,但是全身瘫痪,只有眼睛动,靠呼吸机。在监护室待了三周,没钱了。但是病人开始手指头能动了,再坚持就会回复自主呼吸。她先生一个月都在花园睡,两周后推着差不多恢复的病人悄悄走了,留下纸条说以后打工还钱。一年后真的来还钱了,虽然不多。那时医院罚了科里八万,医生已经自己平摊了。最后患者把钱捐给了白血病患儿。
对于医生来说,救与不救的界限在哪。医生无法准确预测昏迷的病人能不能醒过来,无法预测我们的治疗对病人到底起了多大的影响,不知道每个人都有什么样的代偿能力,不知道张三和李四有多大的不同。医生能做的只是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靠的还是病人自己去醒。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不知道,所以才使得生命是如此的神秘和复杂,我们才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尊重。
关于“死”的三个故事
1.她先生的姑姑,书香门第。三七年投笔从戎抗日,成为白求恩的学生,二十七岁,为掩护五十名伤员和群众,被日本君包围,自己一个人去引开日本军,死于日军刀下。
2她公公总说人活着要做贡献,要像我女儿一样。人死的时候不要折腾,不要痛苦。她公公一直与病共存,跟癌症作斗争,没有经历任何治疗,肺癌存活了五年。九十五岁去世。去世前还每天看新闻联播,海峡两岸。当人有意识的时候,就会有愿望有求生欲,欲望都要给他满足。昏迷了没有意识的时候,维持躯体没用,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过度治疗了。公公的骨灰埋在了树下,银杏树。小碑上写着我们悄悄的来,悄悄的走,留下一片阴,庇佑后人。最后公公要求在墓碑上加上入党日期。公公的那颗银杏树种在院子里,一直陪伴着家人,树的周围一直种着很多花,我们也一直陪伴着公公。
3一个领导,已经脑死亡。家属不同意,每天耗费大量资源,无畏治疗三个月。生前何等风光与尊严,现在浑身是管子,浮肿。活着的人不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尽孝,为用权,为了自己的面子利益,应该以病人的尊严为大。
三:赵法生《告别与归来:儒家祭丧之礼的精神价值》
儒释道对生死的解读: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焉知生;了生死
向死而生:人生的意义是由死亡来赋予的。
慎终追远,葬之以礼,只有在葬礼上,人才能有德。
以前中国人的家就是教堂,供奉着祖先的灵位,有诗言家祭无忘告乃瓮。但是近一百年来家祭中断了,我们再也回忆不起三代以上祖先的姓名,人生就此没有了来处。礼乐文明就是我们东方的宗教仪式,但是现在礼崩乐坏,我们也就没了信仰。
现在一些海外华侨的祭祀习俗依旧延续,春节会祭祖,向祖先汇报自己一年的得失。台湾也有祭祖习惯,保留祖先牌位。心有祖先,也就对死亡有了归宿意识,知道生命是有归宿的,死后不是不再存在了,对死亡也就不再恐惧,生着就多些安顿感。没有归宿意识,犹如一脚踏空,恐惧感随之而来
至于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就需要从生到死的生命摆渡人,也就是临终关怀人。
四:李玲《安宁疗护与死亡关怀》
对死亡过程的恐惧,需要从生到死的生命摆渡人,也就是临终关怀人。
李玲从事安宁疗护已经九年了,她父亲是中国顶级外科医生,她自己也是肿瘤科博士,从事肿瘤行业二十年,但是父亲被查出肿瘤,她变成患者的女儿体会到无能为力感。父亲过世后后她转入姑息与安宁疗护专业,很多疾病无法战胜,那就给与更多临终关怀。
她学习了专业的临终医学知识,给与专业的临终关怀。一切以患者的疼痛感为金标准,尽力完成每一个患者的心愿,让他们无痛体面尊严的离开。逝者家属送锦旗“天堂无痛,感谢有你”。
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开启另一段未知旅程的入口,安宁疗护的专业人员则是陪伴这一段行程的人。安宁疗护是减轻患者疼痛、恐惧,给予陪伴,并且确保患者在自然的生命进程中平静有尊严的辞世,就是临床目标。安宁疗护的别称叫做临终关怀。我们的责任是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舒缓症状,并且尊重生命,既不人为的延长,也不人为的缩短,就是保证自然的进程。
2017年国家正式出台安宁疗护文件。安宁疗护改变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医生的职责“总是去安慰”。
五:邱鸿钟《基于超个人心理学的中医时间观与生死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的视野观?那就是一个问题“人在...中存在”
学习庄子:不要总围绕个人去思考,想任何一件事都放入天地宇宙之间。
六:孟祥光《因为爱》
华夏陵园工作者。
用心做企业,用爱将殡葬工作做好。
华夏陵园工作者更注重“生”,所以只要是节日,无论大小都要过,无论何时都要陪伴家人。情人节不在于有没有情人,而在于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七:范士广《人间世那些珍贵的时刻》
1.胡枣红,因为丈夫的坚持,在重症监护室无意识的待了三个月,折磨的是每个亲人的心。
2.肺动脉高压非要生孩子的母亲,孩子生下来,没看一眼就离世了。
教会我们如何死亡的人,教会我们如何生活
八:李佩怡《人生最后阶段的成长与关怀陪伴》
到底临终关怀会不会成为一个“运动”引发所有人的关注。
善终,要把我们的爱,愧疚,感谢说出来。
临终时身体接触更重要,拥抱是个利器。
九:林绮云《面对失落与悲伤》
要成立专业的系所,培养专业的人去做临终关怀。
十:韩启德《我看死亡关怀》
七十多岁的老人,总结自己的生命时说,我不怕死亡,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
他的方法是:时常仰望星空,品查自己的身体与位置,要有宇宙观(同庄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