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印度之旅》:文化冲突下的傲慢与偏见

《印度之旅》:文化冲突下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 风定荷华 | 来源:发表于2024-01-09 23:05 被阅读0次

在我们的印象里,英国对印度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在政治上削弱了印度的自治权,在经济上掠夺了印度的资源,在文化上破坏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印度应该是恨极了英国吧!然而事实是,印度很感激英国推动了他们国家的快速转型,只不过被沦为殖民地的印度国民心中,依然对殖民历史充满了屈辱和不满。 

这种国家之间奴役和被奴役的殖民史,常常被作家写进文学作品中。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的“无冕之王”E. M. 福斯特,就写出了《印度之旅》,他把英国统治者与印度民众之间空前尖锐的矛盾,通过小说的形式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被誉为“最具美学严整性的作品”,因为《印度之旅》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是一部英国绅士式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自省作品,福斯特把英国和印度间阶级的壁垒、人性的黑洞、文化的冲突都真实而细腻地在小说中呈现了出来。 

福斯特本人于1912、1922年两次到印度,对印度的风土人情、宗教传说、历史背景都有较深的了解,作为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印度之旅》不仅真实地还原了英国人想了解印度的旅程,还精心地呈现了两个世界下两种人性的冲突,以及英国殖民官员与当地知识分子之间暗流汹涌的矛盾角力。

我们先了解一下小说的内容: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两个传统的英国贵族女子摩尔太太和阿黛拉小姐结伴前往印度旅游,摩尔太太的儿子罗尼在印度任职,阿黛拉是其女友,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两人的心意。

同时,两位女士也想要见识“真正的印度”,但到达后发现,当地的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一切并非心中所想。幸运的是,她们遇上了热心的印度医生阿齐兹,他邀请她们以及当地校长菲尔丁、印度教徒戈德博尔教授一同参观城外的马拉巴古石窟。

不料,由于阴差阳错,最后剩下阿黛拉和阿齐兹独处,在黑暗的山洞中,阿黛拉产生幻觉以为阿齐兹要侮辱了她,仓皇逃出洞后就指控阿齐兹,阿齐兹被捕了,但事实是阿齐兹并没有和阿黛拉一起在山洞。

一场种族间的冲突就此展开,由于英印之间的民族对立,对阿齐兹的审判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几乎引发暴动。后来经过阿黛拉的回忆,她又出人意外地撤销了自己之前的指控,在法庭上做证,指出阿齐兹并没有对他实施侵犯,阿齐兹被无罪释放。

就是一个看似关于旅行的简单故事,通过福斯特的笔,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相处的困难、隔阂、误解上升到了种族、文化和人性上,下面我们就用几个人物之间产生的交集和冲突,来了解一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两种文化冲突下的傲慢与偏见。 

一、阿齐兹与摩尔太太清真寺的偶遇

阿齐兹是一个贫穷的印度医生,年轻帅气,有三个孩子,但他对英国人的态度是暧昧的,有时他感到“英国人”就是居高临下待人不善的族群,有时他又看得到少部分英国人身上的善意,比如摩尔太太。

摩尔太太曾说过“我认为英国人到这片土地,就应该与印度人好好相处”,所以她夜访清真寺时脱鞋的友善态度赢得了阿齐兹的尊敬,他们一见如故,仿佛平等的人聊着家常,摩尔太太的友善让阿齐兹十分珍惜,于是热情地邀请摩尔太、阿黛拉和其他两位朋友一起去石窟远足。

然而,这个友善的行为让阿齐兹后悔一生,他被阿黛拉诬陷投入了监狱。当他受到指控时,虽然摩尔太太相信他是清白的,但却没有出庭作证,也没有去监狱探望,她采取的是麻木不仁的虚无主义态度,听凭儿子罗尼的安排乘船回英国,在船上生病去世,遗体被抛进了大海。最后摩尔太太的“慈悲”还是被阿齐兹“神化”了。

二、阿齐兹与阿黛拉的马拉巴尔山石窟行

阿黛拉的英国之旅,是为了确定和未婚夫罗尼的关系而来,而想要了解印度的阿黛拉和摩尔太太,不顾儿子罗尼的反对,接受了当地医生阿齐兹的邀请,要参观马拉巴岩洞石窟。不料,却在参观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先是同行的戈德博尔教授和菲尔丁先生没赶上火车;后摩尔太太又因身体不适停下休息;之后,阿齐兹不但和阿黛拉小姐走散了,还和当地导游发生争执,一拍两散。

于是,参观石窟的阿黛拉脆弱敏感的神经产生了幻觉,以为阿齐兹试图侵犯她,疯狂逃出洞口后就指控阿齐兹,导致阿齐兹被捕入狱,成为英国人指责的对象。而事实上阿齐兹甚至没有和她进入石窟,阿齐兹在事件中是清白无辜的。

石窟之行导致的诉讼官司,引发了印度民众极大的关注,导致了印度和英国的纠葛对峙,直到最后阿黛拉到庭上,当庭撤销了对阿齐兹的指控,官司才结束。 

经过这场审判,阿齐兹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他搬离英国人的地方;阿黛拉与罗尼的婚约也被取消,只身回了英国。

三、阿齐兹与菲尔丁的“友情”

菲尔丁是一个善良温和有点懦弱的英国人,他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他没有强烈的政治立场,不把自己当成统治者,只是单纯地出于同情和友爱去帮助人,他成了印度人的朋友。他身上最可贵的是同理心,所以他一直帮助阿齐兹,在法庭上不惜与英国同侪为敌力挺阿齐兹,因为他从没怀疑过阿齐兹的无辜。

不过,他因替阿黛尔说情,也伤害了他与阿齐兹之间的友谊。尽管最后一切误会都已澄清,但英国人和印度人的两个背景不同的人还是无法成为朋友,因为背景“不同”的两人,不是单纯的贫富、教育、民族的差异,而是更深层的阶级、种族、文化的鸿沟,这不是个体能够逾越的。 

结语

福斯特是一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在《印度之旅》中,他对印度和英国两国冲突的描写不仅实事求是,而且有着同情心却不具斗争性,他深深懂得两个有着交流却无法融合的国度,人们说着相同的语言却完全不了解对方,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无论种族、阶级和文化。 

正如小说中的菲尔丁虽然是开明而友善,但他依然会毫不掩饰地说:印度离开英国的统治会一蹶不振;而阿齐兹则力承自己的观点:印度哪个外国统治者都不需要,她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不过,双方岁各执一词,但不同信仰的两国人民依然冲破隔阂建立了信任与尊重。所以《印度之旅》贯穿全文的观点就在于,等到了两国各自为政、独立为国的时候,双方的人民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平等的朋友。 

总之,如果你想要了解这部当代最悲哀、最敏锐、写得最美的讽刺小说《印度之旅》,那么就来这部后浪出版的搭配版画巨匠吉田博24幅精美彩插的珍藏版中,领略这部带有魔力和美感的启示录。

相关文章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落魄的婆罗门身在异乡却可以依靠神庙生存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硕果仅存的两个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因为远离人种和文化冲突严重的西亚和北...

  • 印度之旅

    初次来到印度德里 我的坐的飞机是在凌晨两点的时候到达德里机场的,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在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时候,就...

  • 印度之旅

    曾经因为家人的缘故,去了一次印度。 飞机降落在新德里,这座奢华程度堪比迪拜的机场,窗外古老的太阳,散发出幽怨而又昏...

  • 印度南部-以始为终(终章)

    印度南部- Chennai,Tamil Nadu(二) 金奈,我们印度之旅的最后一程。 教堂,印度庙,博物馆,这是...

  • 我的印度之旅

    2017年1月20日,我从家里出发,奔赴我第一次独自一人的海外之旅——AIESEC印度海外志愿者。 在香港国际机场...

  • 父亲的印度之旅

    父亲的印度之旅 第一次听说父亲曾去过印度,是从祖母那里。我们家住在当时的上海西南郊区龙山新邨,是一个十分幽雅的居民...

  • 印度—上印度-下

    每次从印度回来,都会给家人朋友带些礼物,我会选些木雕,大象类的,印度的工艺品很出名的,雕工精致,送人当小物件摆放家...

  • 印度之旅,备案

    计划书 一时间准备三个月 物资准备,知识准备,人员动员 物质 暂定费用两万呆一周 知识 语言每天学习十分钟,最少记...

  • 印度之旅(结束)

    8月16日回到上海,转眼今天8月27日,已经回来11天了。印度已经变成了纸面上的新闻和照片,以及群里继续出现的Da...

  • 印度之旅感受

    现实和想象中的差距 去印度前对印度是脏乱差的心理建设,落地德里后,第一感受就是雾霾太严重,网络真的是垃圾,虽然4g...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度之旅》:文化冲突下的傲慢与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ko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