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只是辅助性的凭借条件,给人便利,“无”才是其功用得以产生的地方。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的,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也不是一个分数能衡量的。一个人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凑成长,有张有驰,劳逸结合,去体验人生的美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的领导看不得下属有一点空闲,恨不得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只看到表面的忙碌,看不到思考的可贵。当一个人没有一点时间思考的时候,他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做程序性的工作,是没有任何创造力的。
老子讲“有”和“无”的关系,是用车轮来比喻的,车条是“有”,车条之间的空间是“无”;恰恰有“无”,车轮才能更好地转起来。
做人做事,一定要留出空间来,不要全部占满,能看到有,也能看到无,才能更好的体验人生,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学会放空自己,给自己一些“无”的时间,才能更好的绽放。
现在的人心中往往充满了偏见,认为一件事情就应该是某种样子。您把自己的心都装得这么满了,还能接受新的东西吗?不可能的!
实际上好多观点、成见,如果换个角度的话,就全改变了。
把自己的心放空一点儿,放虚一点儿,才能看到新的观点、新的事物,您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
“内求”的过程,就是"无"的过程,也是孤独的过程,也是不容易坚持的。
学会看到别人,不要只看“有”的部分,要看“无”的部分,是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观察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容易关注到别人拥有的东西,比如财富、地位、成就等,而忽略了他们的品德、才能、内心的痛苦、困惑和无助等方面。
外在的 一些东西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真实的状态。每个人都好像是硬币,都是两面性的。这种只看“有”的部分的思维方式是有局限性的。它容易让我们产生误判,以为拥有更多的人就更加幸福和成功。然而,事实上,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满足感并不总是与外在的物质财富成正比。
有些人虽然拥有很多,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无助;而有些人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却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因此,学会看到别人“无”的部分,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内心世界,是一种更为成熟和智慧的人际交往方式。这需要我们具备同理心和倾听能力,能够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
同时,看到别人“无”的部分也意味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是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的。通过看到别人“无”的部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可以更立体的看到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