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作者:托马斯·布拉斯
内容简介
为什么梁文道说:杀人不需要邪恶的动机?
为什么熊培云说:世界离独裁只有7天?
为什么连岳说:有人如此为纳粹屠杀犹太人辩护?
为什么许知远说:我们应该更清醒、理智地看待我们的世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揭示了“平庸的恶”——房地产开发商,三鹿奶粉厂家,打死过大学生的城管,无视犯人生死的看守,足球黑幕的推手,难道他们都是纯粹的坏人?还是他们只是盲目的服从者?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和实验科学家之一,他独特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思考人性的方式。1960年他在哈佛大学以著名的服从实验震惊了世人;他率先提出六度分离概念,揭示出一个我们未曾察觉的普遍社会现象。
托马斯布拉斯教授以深入细腻之视角、栩栩如生之笔触,细密梳理了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世人展示出这位与众不同的科学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媒体评论
本书是米尔格拉姆经过深入思考和认真整合后所做的一次科学研究,是对几乎整个近代史的一次深刻的科学隐喻,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一直延伸到米莱大屠杀。这种不可避免的关联中带有一种阴郁悲痛的含义。
——《滚石》(Rolling Stone)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社会心理学界最原创的实验之一……带有欺骗性和操纵性的实验手段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权威的可怕力量。事实上,这种了解过程往往非常艰难且缓慢。如此重大的发现,我们不应该加以阻止。
——《评论》(Commentary)
我们只应对米尔格拉姆教授的研究予以赞赏。此外,我还要说,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的呈现方式清晰准确,非常容易理解。尽管这可能并不是学术论文的常态。
——《分析心理学》(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这些实验非常适合以书的形式公布于众。它们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还包括对米尔格拉姆个人道德层面的强烈攻击,因为他欺骗被试,有的人甚至将其称为残酷的欺骗。也许,米尔格拉姆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也像那些被试一样,显示出的只是对“科学”权威的服从。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我们可以说实验非常冷酷,根本不应该进行;我们可以质疑,这种复杂的欺骗到底能得出多少真相……但是实验结论就摆在那里,真实地摆在那里,并且被不断地重复着。其撼动人心的意义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新闻周刊》(Newsweek)
在本书中,米尔格拉姆教授对人类服从权威需求的研究几乎登峰造极,但有些研究结果显得松散、不够精确,这多少有些美中不足。
——《警察评论》(Police Review)
米尔格拉姆的作品非常之重要,不仅因为它解释了人类如何服从,也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抗。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如果发现一些不受欢迎的人类真相是“不道德的”,这些实验的确不道德。但是正如这些实验所显示出来的,道德,或者至少说是公共道德,也许还有太多我们并不了解的地方。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Londo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历史上有太多真实的先例供我们研究探索,难道这种人造的虚假手段真的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启示吗?
——《星期日电讯报》(The Sunday Telegraph)
听说第一个实验的时候,我以为那只是演示罢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这个研究缺乏一个整体的指导理论和实验意义,很多实验结论都显得模棱两可。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欺骗和虚假盛行。令人悲哀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服从研究将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
——《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我相信,《服从权威的实验观点》的出版不仅理所应当,而且确确实实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也必须承认自己对米尔格拉姆研究的偏爱,我认为这个研究原创、经典、系统化,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范例。
——《澳大利亚心理学杂志》(Austri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布拉斯对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进行了价值非凡的考量……为科学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书对米尔格拉姆以及他的研究和学术动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文笔出色,资料丰富,见解深入,视角独特,发人深思。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一本出色、有趣、详尽的传记……推荐专业读者或喜欢心理学的大众读者阅读。
——《超心理学》(Metapsychology)
……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对这位杰出科学家的一生进行了完整的回顾,引人共鸣。
——《好书相伴》(Curled Up With a Good Book)
细致深刻地阐述了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尤其是服从实验……对学术界和这位天才科学家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大胆探索,非常具有启迪意义。
——《耶路撒冷邮报》(Jerusalem Post)
正是因为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勇气,我们才得以了解一些我们不愿承认的人性事实。正是因为布拉斯这本细致入微、可读性非常高的作品,我们才能反省这扇人性的大门如何开启。
——《布法罗新闻报》(The Buffalo News)
最好的心理学家传记之一,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在我看过的心理学家传记中,真正喜欢者寥寥。但这本书如同一颗璀璨珍宝,幽默与智慧并举,带领我们走进这位“真正电醒世界”的心理学家的生活之中。
——大学委员会AP中心(The College Board AP Central)
为了完整地呈现米尔格拉姆的一生,布拉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硕果累累。本书中详尽的资料和档案绝对具有权威性。
——《人事心理学》(Personnel Psychology)
一本全新的、备受瞩目的米尔格拉姆传记。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这本传记成功地让整个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米尔格拉姆的身上,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改变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行为科学书籍服务》(Behavioral Science Book Service)
布拉斯生动地描绘出这位机智雄辩的科学家的肖像,令人爱不释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位骄傲的“首席歌唱家”都可算是一位天才。
——《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一本非常棒的传记,栩栩如生地呈现了这位在我记忆中不大好相处的同事。如果你是一名社会科学家,如果你研究的领域涉及实验伦理、服从,以及其他与米尔格拉姆相关的主题,这本书将给你带来启迪。
——托马斯·裴迪格鲁,《社会力量》(Social Forces)作者
可读性非常强的一本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传记,重点推荐。
——《选择》(Choice)
在这本书中,感动与恐惧交织更迭。
——《发现》(Discover)
序言 电车上的犹太男孩
1944年夏天,在匈牙利盟友的协助下,德国纳粹在布达佩斯开始实施抓捕犹太人的行动,并将他们押送到奥斯维辛的死亡集中营。行动总指挥就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艾希曼。
多瑙河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东部的布达和西部的佩斯。布达鲜有犹太人的影子,大多数犹太人都居住在佩斯。搜捕行动期间,一位犹太母亲和她两岁的儿子在拜访完亲戚之后,坐着电车从佩斯返回布达的家。事实上,她不久之前还住在佩斯。1939年,德国政府为了大规模诱捕犹太人,甩出了“到东部重新安顿工作”的诱饵,数万名德国犹太人掉进了这个陷阱,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大都未曾意识到,人间地狱即将到来。这位明智的母亲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于是,她设法弄到一份伪造的天主教身份证明,搬到了布达。
电车驶过跨越多瑙河的大桥,车轮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忽然,男孩稚嫩的声音打破了这种节奏。他问道:“妈妈,为什么我不像其他犹太男孩一样戴帽子?”车上有很多乘客,没准还有匈牙利纳粹军队组织箭十字党徒,男孩的问题很可能带来可怕后果。母亲急中生智地对孩子说:“我们到站了。”然后抓起男孩的手就下了电车。他们下车的地方是桥的中央,距离目的地还很远。居然没有人拦截他们,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就是那个拉着母亲的手站在桥上的男孩。长大之后,我的思绪常常会飘回电车上那危急一幕。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停驻了,好让我的母亲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正确反应。我也时常问自己:那一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时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母亲肯定不会带着我从电车上逃下来。那么,为什么她在那一刻如此恐惧呢?
上大学之后,社会心理学拓宽了我对人类行为的看法。我逐渐意识到,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儿时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引申出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学谜题:那些杀害了600万犹太人的纳粹德国及其盟国的刽子手,那些曾经的普通人,怎么会对他们的犹太同胞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戮,却对身边的罪行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里面的心理学机制是什么?
在读研究生期间,我第一次接触了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以及他对人类服从权威问题做出的精辟分析。服从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研究之一。他在发表的第一篇实验论文中,开宗明义地将他的研究与大屠杀结合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至今,心理学界一直试图对大屠杀做出解释。在米尔格拉姆之前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对纳粹的滔天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研究。米尔格拉姆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通过实验室实验这一科学方法解释了犯罪者的行为。
这种方法帮助他实现了两个看似完全对立的目标:一方面,大屠杀如此极端和充满暴力,在分析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并非易事。相对于其他的质疑方式,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方法确保了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他及时而恰当地向世人揭示了破坏性服从的本质,那些实验中潜藏的可怕含义令任何人都无法冷静旁观。
米尔格拉姆是心理学界最多产、最不拘一格、最富有创新性的学者之一。进行服从实验之时,他刚刚博士毕业,在耶鲁任助教,正处在个人事业起步之时。服从研究结束后,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范畴,进行了小世界现象(又称为“六度分离理论”)、丢信方法(lost -letter technique)以及城市心理地图(mental maps of cities)等研究。数十年前,我开始对科学家头衔背后的米尔格拉姆感到好奇,随着对他了解的逐步深入,我发现他的性格一如他的研究,不同寻常、复杂多变。
过去的20年来,我一直都在研究米尔格拉姆,研究他的成就,研究他这个人。一路走来虽然扩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内心很沉重。很显然,纳粹统治匈牙利那段时间给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这是我对服从实验产生特别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写作此书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此。我相信,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成果会让每个人都有所受益,因为它解读的是最基础的人类互动,它的力量足以改变你我看待这个真实社会世界的方式。
测一测:七大著名社会心理学实验,你知道几个?
在社会心理学史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实验,它们以令人震惊的结论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实验你都了解吗?它们分别是由哪位社会心理学家完成的呢?
1.从众实验(Conformity Experiments)
当其他人都持一致意见时,即使有人认为这样是错的,也会随大流地将错就错。
A.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B.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
C.约翰·达利(John Darley)
D.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2.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被指派了特定的角色,即使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也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A.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B.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C.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
D.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
3.服从权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
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境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
A.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
B.所罗门·阿希
C.菲利普·津巴多
D.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4.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如果一个人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A.约翰·达利
B.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
C.比布·拉塔内(Bibb Latane)
D.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5.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时,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只能改变对自我的认知,来消除这种不舒适、不愉快的感觉。
A.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
B.戴维·麦克莱兰
C.埃利奥特·阿伦森
D.利昂·费斯廷格
6.晕轮效应(Halo Effect)
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A.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B.罗伯特·西奥迪尼
C.哈罗德·凯利
D.约翰·达利
7.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A.菲利普·津巴多
B.亨利·泰弗尔
C.约翰·特纳(John Turner)
D.马丁·塞利格曼
前言 认识真实的社会世界
太多的人只是遵命而为。只要他们相信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在乎做什么,也不再受道德的约束……这也许是我们从这个研究中得到的一个最基本的教训:那些只是做着分内事、从未质疑自我角色的普通人,可能会在可怕的毁灭性活动中充当帮凶。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74年
1963年秋天,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公众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全美各大报纸竞相报道他在耶鲁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中的惊人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服从实验”。实验显示,那些普普通通的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居民们,在实验中会毫不犹豫地向无辜受害者施以痛苦甚至可能致命的电击,而受害者的行为根本不应该受到如此可怕的惩罚。该实验对外公开的实验目的是研究体罚对学习的影响。被试在实验中的任务就是:每当“学生”在单词配对中犯下一个错误,就要对其施以强度逐级增加的电击,从15伏特一直到450伏特。结果显示,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65%的被试坚持到最后使用了450伏特。而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主试的要求。
这个石破天惊的结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并对很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减弱。它们直截了当地证明,普通人可以在权威人物的命令下进行破坏性活动,甚至不必对他们进行武力胁迫。那些非人类的不道德行为并非只是恶魔或者变态的专利。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米尔格拉姆的发现重塑了我们的个人道德概念,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压力能够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的行为。也许你会认为,在道德困境中,人的道德准绳会指挥我们的行动,但服从实验却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告诉世人:在一个社会压力强大的实际情境中,道德观念也会被我们轻易地践踏在脚下。
社会心理学溯源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他人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由于绝大多数人类日常活动都是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因此,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各种常态人类行为,包括第一印象、吸引、敌意、群体压力、无助等。
这个领域有着古老的渊源,自人类试图了解和推测他人行为的那一刻起就存在了。古代文献中很多关于社会行为的精辟见解流传至今。比如,在犹太学者几千年前撰写的《犹太法典》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只看容器,要看容器里面装的东西。这句话其实表达的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说服者的个人魅力、种族或性别会影响人们对说服者观点的接受度,但这些因素与这个观点没有任何关系。现代实验研究已经反复验证了这个现象。
尽管渊源古老,但是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却是新鲜事物,真正的历史只有100多年。1897年,心理学家诺曼·崔普利特(Norman Triplett)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实验室实验的文章,证明在有直接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被试完成工作任务(缠钓鱼线轴)的速度要比单独工作时快。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第一个实验的诞生。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米尔格拉姆在1960年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这个学科在美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战后数年中,社会心理学家个个野心勃勃、自信满满,认为他们能够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对社会行为进行全新的解读。
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界之所以如此自我感觉良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社会心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可以用来鼓舞士气,进行社会宣传和调查研究,还能协助完成一些旨在改变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政府项目。比如说,为了节省稀缺物质,社会心理学家可以说服消费者改变饮食习惯,选择一些不可口但有营养的食物。而这种自信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源于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他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行为主义风行一时
20世纪的前半叶,美国心理学术界的主导力量一直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运动的发起人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他试图开创一种客观的实验行为科学,并将内在体验研究作为伪科学而摒弃。1913年,他在学术期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吹响了行为主义的号角。这篇文章后来被看作是“行为主义者宣言”,开篇这样写道: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个纯粹客观的实验分支……该方法的重要部分不是内省形式,实验数据的价值不取决于它们是否可以用来解释意识。
实验心理学应该研究哪些课题?怎样的方法算是最根本的方法?当时业内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认为,心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灵的内在,即人类的意识。虽然成为一名内省心理学家需要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因为不同的心理学家在不同的实验室中采用相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却千差万别。华生的宣言无疑是对这种普遍观点的一次反击。
华生对内省心理学的批评是正确的,但是他的理论却有些矫枉过正。他完全脱离了内省心理学,彻底摒弃了主观感受,认为那不属于科学探索的范畴。华生行为主义最重要的继承人是B. F.斯金纳(B. F. Skinner),他将“强化”作为其激进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斯金纳认为,对一个刺激行为的反应进行强化,得出一个有回报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就会建立联系。举个例子,笼子里的鸽子发现,如果啄红色圆盘,下面的托盘中就能出现食物,但啄绿色圆盘不能出现食物。在这个例子中,红色圆盘是刺激,食物是强化。一段时间后,鸽子就能学会不断啄红色圆盘,不再理会绿色圆盘。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学派在美国兴盛一时。1924年,弗劳德·奥尔波特(Floyd Allport)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出版,这是确定将社会心理学作为大学标准课程的第一本教科书。这本书也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强调学习和条件反射在社会行为中的角色。
对行为主义者而言,社会行为其实并不“社会”。社会心理学依旧是一门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其他人只是另外一种刺激:社会刺激(social stimuli)。社会刺激就像物理刺激一样,会产生习得反应。该方法的支持者约翰·达希尔(John Dashiell)在1935年发表的文章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回顾了1914年到1934年间出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他在文章中表示:“我们要谨记的是,个体和周围人之间是一种客观的刺激-反应关系,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什么全新概念,采用的原则基本上是应用于非社会情境的原则。”这一章节中还记录了各种实验,实验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用来检验当个体进行手工工作、单词测试和猜谜等行为时,如果有他人在场,个体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实验的类型过于单一、效果乏善可陈,无法展示真实社会中丰富而复杂的交互行为。
发现情境的力量
库尔特·勒温和他的学生们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将实验方法应用于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中,为结束强化理论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勒温是一名德国犹太心理学家。1933年1月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犹太人限制法令逐步升级。勒温预料到犹太人在纳粹德国将不再有容身之地,于是辞去了柏林大学的教师工作,在纳粹展开大规模屠杀之前逃离了德国。1935年,他在康奈尔大学任教,两年之后,又在艾奥瓦大学工作了9年。
早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勒温就以其创新性的理论和研究闻名遐迩,很多海外学生慕名而来,包括来自美国的学生。他来到艾奥瓦州之后,又有一批新学生受其教诲,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中流砥柱。在柏林期间,他的研究范围包括动机、记忆、性格和儿童发展。来到美国之后,他的兴趣转向了社会心理学,完成了一系列先驱性的实验,于1939年首次发表了研究结果。一位社会心理学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实验“在程序上的大胆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作为一名移民,他经历了德国和美国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不同领导人物如何影响群众的问题特别敏感。他和他的学生诺那德·利比特(Ronald Lippitt)及罗夫·怀特(Ralph K. White)合作设计了一个实验范式,研究三种领导风格产生的影响,分别为:民主型、独裁型和放任型。
领导风格实验
三名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11岁男孩被试,分成三个组,每星期见一次面,一起进行诸如制作面具等活动。每个小组都由一名研究人员领导,他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上面提到的三种风格的领导者。
独裁型领导总是单方面做决定,从不与小组成员商讨,他基本上保持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小组成员保持距离,对成员进行批评或表扬的时候不做任何解释。相比之下,民主型领导总是很友善,会与全体成员一起做决定,对小组成员进行鼓励和指导。他在对这些男孩做出评价时,都会详细呈明缘由。放任型领导虽然友善,但提供帮助的方式是被动的,只在小组成员请求的情况下才会提供信息。这些领导者会在三个小组间进行轮换,每一组成员都能经历三种领导模式。
研究人员对男孩的行为进行了持续、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民主组和独裁组的生产力基本相同,均高于放任组,但三个小组的成员都很青睐民主型领导。在独裁型领导的管理下,男孩们最具侵略性。
勒温是一个热情而富有感染力的人,加之学生们对其衣钵的传承和推广,他的很多重要理论后来都成为定义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首先,他的理论可以将社会交互行为中的那些无形特征具体化,比如领导风格等,因此就可以在实验室中对这些特征进行检验。其次,他的实验方法可以为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提供答案。
勒温学生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他于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该理论的基础是:出现认知分歧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状态,就像饥饿或口渴一样,人们在出现这种状态之后会努力寻找解决方式。费斯廷格和他的学生们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实验室实验,对该理论引出的各种假设进行验证。与米尔格拉姆同时代的很多社会心理学家都受到勒温及其学生的影响,他们探求社会心理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然后利用强有力的实验方法予以证明。
勒温的第三个理念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派别:情境主义(situationism)。他提出了一个叫作“生活空间”的概念,这个空间包括在“此时此刻”的具体情境中,作用于个体的所有潜在力量,行为就是生活空间的函数。勒温的“生活空间”概念强调共时和情境定因。另一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家和实验家爱德华·琼斯(Edward E. Jones)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强化:
(勒温)认为个体是心理空间中的一个点,受这个空间中的所有力量的驱使,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运动……这种观点将人类看作长久进化历史的产物,强调个体对公共环境做出的有别于他人的独特反应。此外,勒温还将人类看作环境力量交互的一个点,认为个体与其他位置相同的人分享同时期知觉和相关的行为。
像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一样,米尔格拉姆也是一位情境主义者,他坚信即刻情境具有改变人类行为的强大力量。但是,是什么令他鹤立鸡群,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又是什么使他的研究如此与众不同呢?答案就是:他能够超越即刻情境中的可见力量,揭示情境中的某些无形力量。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始终贯穿着这个主题:情境中的无形力量。那些无法言传的社会规则和标准,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这也正是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了解米尔格拉姆如何用独特的实验将这些无形标准具体化。这些实验方法包括:在纽约的地铁中,让一位年轻人请求年纪稍长的乘客给她让座;研究普通人在看过一个特别制作的电视节目后,是否会模仿电视中的行为从慈善捐款箱中偷钱。米尔格拉姆发明了很多轻松有趣的新方法,比如丢信方法和小世界方法。他用这些实验去挖掘那些无形的规则和标准,并经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告诉我们:通过直觉预测自我和他人的行动并非总是那么准确。
米尔格拉姆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他的性格和行为中有很多谜一样的地方。人们对他的看法往往呈现两个极端,要么特别敬爱,要么特别鄙视。但正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使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这种特质也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米尔格拉姆的好奇引领他不断拓展着社会心理学的疆土,探索着各种未知领域,比如城市心理地图和“熟悉的陌生人”。他的好奇心带给他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引领他发现了两个普遍的人类行为现象。其一是人们对权威的极端服从性;其二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点与点之间只需步骤极少的“六度分离”就可以连接在一起。这无疑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重大发现。
米尔格拉姆永无休止的好奇心让他自愿冲锋在科学的边缘地带,不畏冒险。特别是他的服从研究,振聋发聩又饱受争议。读者在本书中将看到,这些实验已经超越了常规学术的边界,受到众多领域的关注,包括法律、商业道德和医学。此外,这些实验还激发了艺术想象力,衍生出大量电影和戏剧作品。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数不胜数的文章中,在现代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个关于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故事,关于他的生活,关于他独具特色的创造力,关于他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