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在农村老家旧屋子的麦缸里,发现一只死老鼠。经过一番勘察,他明白了“悲剧”的前因后果。这只老鼠因为偷吃麦子,掉进了缸里爬不出来。但这是一只坚强而有主见的老鼠,它开始在缸底咬起来,终于咬了一个洞。但它没有想到的是,它咬透的洞正好被一根粗大的圆木顶住。于是它又开始咬这条粗木。可是方向却是顺着圆木的中心。它咬了两尺多深,终于又饿又渴,精疲力尽地退回到缸里,力竭而死。
在为这只坚韧不拔的老鼠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有时放弃比坚韧不拔更重要。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时,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坚持到底,一条路跑到黑;而是要停下来想一想,观察一下,问一问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对不对?是不是已经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有一种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有很多人都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趋和心理”,是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的原因之一。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要对待工作,都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坚韧不拔等等,这就使有些人会走向极端,内驱力过强,非得一口气把事情做完不可。如果是这样,就需要调整这种过强的完成驱动力,否则就可能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
我曾在新闻里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个26岁研究生刚毕业的男孩,由于在工作上太好强,经常加班,有时夜里甚至睡在办公室里。结果,造成心脏猝死,给父母,给家庭带来极大的悲伤。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一个经常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保留一定时间的精力和体力,他们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一个非把工作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过紧张和狭窄。对于后者来说,应该让他们明白:只有减少过强的驱动力,才能一面工作一面享受人生。
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