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鲁滨逊的阅读,再次开启科普读物。
娃儿们的自主性已经逐渐形成,阅读、词汇甚至是文本的自学,都可以独立进行。既然常规的内容可以自主学习了,增加一些作料,是不是会更加丰富呢?
尬聊or群聊
看似群聊却最终发展成了辩论。关键是说者一个调,回应者另一个调。两人完全不在一个调,想想这个情景也是挺好玩的一件事情。
主题表达,选择一个看似简单但其实没那么简单的话题。
my favourite animal,why?
是说成故事还是知识的科普,完全取决于自己。
还有一种可能性,别人先说了自己的主题,不想重复,如何来另辟蹊径呢?
一切都是预期中,一切又在意料之外。
说起来似乎容易,那就干脆一点,写下来,更加真实一些。
关键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animals can do,but human can’t do
human can do, but animals can' t do
本质是什么,如何抓住核心?
tool,creation, language等等
话题在娃儿们的奇思妙想中充分展开,如何找到突破口,或者说,如何联系又如何区分?临界点到底是否找到。不管怎么样试一试也无妨。
从娃儿们的眼神中看到了迷离,更看到了徘徊。
在知识背景下看什么?以及如何思考?怎么英语突然变成了思维课?
的确,目前从语言的逻辑上来说,怎么表达?表达什么都需要有一定的逻辑?也就是需要进一步更新内容的层次和结构,不仅仅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说出来就行。
提升语言的一个层次,如何表达贴近真实的世界或者接近生活。
于是娃儿们最开始的各自分享结束后,立马开启抢话模式,把自己能说的想说的赶快输入出分享,话痨Jacob和Zachary,毫无疑问地PK上了。不过友好地交流体现了各自的素养,话赶话以及话引话的效果完全达成。至于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一起来探讨也是一种方法。
结合文章主题和内容,娃儿们提前对于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对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仅仅停留在猜词,可以用相同的词义来替换甚至是解释,从而对于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会更加深刻。也进一步提升了词汇的运用能力。
当然有个别的词会读、也认识,但是在具体的使用时还需要更多的情景支持。
strategy,specific,相对比较抽象的意思,平时的接触也不多,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情景的接触和使用。这些都需要时间更需要一次一次的巩固和接触才能达成。欲速则不达,慢慢来也有好处。
短篇的精确以及长篇的绵长。
在不断切换中体会到精确以及绵长感触的不同。
而不同的方法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才是阅读真正理解的前提,从字当中看出字来,并且清晰地表达、梳理、最后总结。整个过程中作者的思路、自己的思路结合真实的环境以及语境有了更好的交流渠道。生活不仅仅是生活,文章也不仅仅是文章,通过自己的思路以及框架在心与心之间联通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