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身世大揭秘
2016-02-20 明府城
元宵节是石头里蹦出来的……那是不可能的,它不是孙大圣,元宵节有“爹”有“妈”。元宵节的“爹”就是风俗,它的“妈”则是历法。元宵节这一称呼是它的“爹”决定的,而正月十五这个节期则与元宵节的“妈”有关。
正月十五为嘛叫元宵节呢?“元宵”说白了就是“上元节”的晚上,所以也叫“元夕节”,自然而然就有了赏月、看花灯这样的夜间活动。元宵节最早并不是节日,最早只称为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才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清代也称为“灯节”。
上元节又是缘何出现的呢?最有影响的说法是,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将“太一神”(太一神为天神中最为尊贵的神灵)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然而,真的是那样吗?其实,汉代是没有上元节、更不可能有元宵节的。据《史记》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基于汉代历法与后世历法有别,“正月上辛日”可以是正月上旬从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却绝不可能是十五前后的望日,“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与元宵节的日期不相符。
上元节出现的时候与月亮并无太大关系,直到阴历的日臻完善,正月十五才出现了赏月等活动。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黄历、夏历等,也就是百姓常说的农历。秦代使用颛顼历,汉朝使用太初历、四分历,到了东汉时代又发现一节一气尚有15天多的间隔。所以,秦汉时期的正月十五日,并不一定会是圆月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方政权相应颁行了多种历法,南北朝时期编制的历法甚至能有二十多种,逐渐抛弃阴阳历。这个时期,正月十五的月亮就变圆了。所以隋代以后,就出现了“元夕”、“元夜”这种称呼。
上元节的说法是由道教而来,道教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为正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唐代李姓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故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所以唐代以后,上元节变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直到今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仍是正月里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所以也叫“小正月”。元宵之夜,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它把新年的气氛推向了高峰。这也是春节的收尾,过了元宵节也就真的过完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