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使用“精神装置”这个词的,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那是1998年,当时克林顿因为和莱文斯基的丑闻,被搞得狼狈不堪。但是他身边的人发现,克林顿上午要在陪审团作证,下午要开内阁会议,讨论国家大事,他跟没事人一样,还是能够专注高效地处理任何事务。
当时的财政部长鲁宾就很好奇了,问他,你怎么做到的呢?克林顿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因为我有一架“精神装置”。什么意思?就是说,我就像是一个装置一样,拨一下开关,我就切换到一个状态。该处理丑闻就处理丑闻,该处理国政就处理国政。两不耽误。
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多珍贵的能力。我们平时做事,最难摆脱的,就是上一件事对下一件事的影响。早上出门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也许一天干什么都不顺。在球场上刚刚打好了一个球,一兴奋,下一球没准就是臭球。要是有克林顿的这个精神装置,让我们拨一下开关,就能放空存量,重启系统、专注当下就好了。
那怎么做到呢?听起来似乎是要靠某种天赋才行。
老喻说,没那么玄乎。你自己其实不是一个整体,你需要把自己像一个闹钟一样拆开,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这副整牌拆成一张张的单牌,然后逐个装上精神装置再想办法去优化就行了。就和我们平时修机器一样。他的这套《人生算法》课程,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把自己这个大活人拆成各种零件,再去整修的操作指南。
比如,我们决定一件事,小到买什么牌子的牙膏,大到上大学上哪个专业,这都是一个决定,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老喻说,你得拆了它,拆成四个过程: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听起来很普通吧?
但是一旦拆开,你就会发现,这四个过程,对我们心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感知环节,你得像个情报员,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在认知环节,你得像个分析师,你需要特别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估值;而在决策环节,你得像个战场指挥官,你必须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计算,作出一个决定,而且你必须心知肚明,这个决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需要十分果断;到了行动环节,你得像个战士,需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执行任务。
老喻总结出来的口诀是: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一个完美的决定过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由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在你一个人的脑子里,高度地配合,流畅地接棒,才能打造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