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奇·阿尔博姆
我们都曾渴望一位人生导师的指点与陪伴,也许是家人、老师、朋友或同事;一个年长、耐心、睿智的人,理解你的孤独与迷茫的人,帮助你去真正地体验世界,教会你怎样与失败和彷徨共处,为你在迷失方向时指点迷津。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莫里施瓦茨就是这样一个智者。
1.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感悟: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各自的使命和精彩,接受它并让它尽可能绽放属于它的光芒,不得陇望蜀、不左顾右盼,与自己讲和)
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对人类文化的告别性反思:人类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那就是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例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由于文化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发问,因此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需要变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内容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明明保证营养就够,但所谓的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但装潢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在文化的一般准则上,我们仍然可以遵循,例如人类早已建立的交通规则、文明约定、没必要去突破;但对于真正的大问题,例如疏离盲目的物质追逐、确立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关系等,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判断,不允许任何能言善辩的旁人和从者如云的诱惑,来代替自己的选择。简言之,不要落入“他人的闹剧。”
(感悟:但我们大多数人狠命追求的东西正是老人宣布要摈弃的,而老人努力呼吁的东西,却一直为我们所不屑,究竟是服从文化属性,追求大多数人认同的生活方式呢?还是另辟蹊径,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去遵从内心呢?就像哈姆雷特里那句经典语录---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难,把他们扫个干净。漫长但无为的生和短暂却绚烂的死,二者究竟哪个更勇敢呢?)
在无情地破除一系列自我异化的物态追求后,自私因无聊而收到嘲弄;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放到了人生追寻的中心。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
(感悟:让我想到了宁远,想到了她的“暖暖的阳光房”,想到了她说的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远离世俗的喧闹,选择偏安一隅,种菜、做衣、煲汤.....放弃光鲜亮丽的主持行业,过着极俭却纯粹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大概就是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吧)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感悟:相关的词有很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利他无敌;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相爱(献出爱+接受爱)或者死亡;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7.我们获取多少,就得补偿多少。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有一个名叫迪萨那的部落,他们认为世界上个恒定的能量体,它在万物中流动。因此,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招致了另一个生命的终结,同样,每一个死亡也带来了另一个生命。世界的能量就这样保持着平衡。
8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一条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