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合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汤显祖)

百合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汤显祖)

作者: 诗书优游的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2-06-17 23:25 被阅读0次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其人文荟萃之地除了豫章、浔阳、庐陵等地以外,还有一处就是大名鼎鼎的临川。临川即今江西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这里除了文风昌盛、“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以外,还有一个特有的文化特色,即戏曲文化繁盛。本期给大家分享与莎士比亚并称的大戏剧家、临川才子汤显祖《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一段唱词——【商调】《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游园惊梦》

    赏析文本

            不知不觉中,我关于江西的分享已经做了十期了。我在江西第一期的分享中说到过,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数不清的名人共同构筑了绚丽多彩的江西文化。其中,现代文化的代表就是红色文化;而古代文化,也就是赣文化,则以豫章文化、浔阳文化、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为代表。红色文化、豫章文化、浔阳文化和庐陵文化我在之前的分享中已经为大家一一介绍过了,在本期分享中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临川文化,作为江西系列分享的尾声。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这个临川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这里自西汉始建县,三国孙吴置临川郡,至隋改郡扩州易名抚州,迄今已有2200多年建置史。临川位于江西省东部,自古“襟领江湖,控带闽粤”,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的三角区腹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地气殊异,山川炳灵,林奇谷秀,水绕川环。江山形胜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贾常行。荆楚、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中原、闽粤文化滋润其中。秀美的风光,发达的农业,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灿烂的“临川文化”。

            临川文化在地域上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个县区,从历史年代上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从具体内容上涵盖了文学、戏曲、哲学、医学、禅宗等多方面。

            先来看看临川的文风之盛。

            和我之前分享的文风昌盛的修水和庐陵一样,临川诗书丰繁,学风极盛,历代学子的科举仕途成就和文章著述简直数不胜数。有资料记载,历史上有科考制度以来,全国进士有10万人,其中江西有1万人,占全国的1/10,而抚州有近3000人,占江西的1/3。“临川文化”区内乐安县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双封爵,文武两状元,参政代天子,师保五六人,一门十进士,两朝四尚书,进士五十二,知县四十多,乡举百六余,会解监元群,乡贤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记述,就是临川才子涌现的生动写照。这些灿若繁星的抚州籍学子的文章论著,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的就有近800卷之多。横卧抚州市东门的“文昌桥”,就是“临川文学”昌盛的象征。在抚州民间流传着“文昌桥上赏文章”、“文昌桥上赛文章”、“文昌桥上卖文章”、“文昌桥上晒文章”、“欲览诗书文昌桥”、“无才莫进抚州门”的说法,充分显示了临川“文化之邦”的风采。

            有这么多取得科举功名的学子,可见临川文化土壤的肥沃丰裕,而最能代表临川文风之盛的,当属那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诸多“临川才子”。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自古以来,临川才子之多向为世人瞩目。在把赣文化书写得最溢彩流金的千古雄文《滕王阁记》中,王勃就以“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来吟咏阎都督滕王阁之会中满座宾客的杯中豪情和笔下才华。临川在历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名儒巨公各个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二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和散文大家曾巩;词坛巨擘晏殊和晏几道;哲学家、思想家陆九渊;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还有不少名人学士来临川任职和宦游——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曾在这里为官;宋代诗人黄庭坚、梅尧臣、范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贽、徐霞客也都来过此地游览常驻;《世说新语》和《诗品》的编著者刘义庆和钟嵘均袭封临川王。这些名人学士在临川都留下了大量遗墨华章,为闪光的临川才子群体增添了辉煌。

            如果说“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是江西修水、庐陵共同的特点,临川只是更胜一筹而已,那么,戏曲文化的繁盛可就是临川所特有的,是修水和庐陵所不能相比的。戏曲文化是临川文化除文学之外的另一大支柱。

            说到戏曲,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京剧或自己家乡的地方戏,但相信大家也一定都听说过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而说到昆曲,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剧目就是《牡丹亭》吧。这部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名作就是诞生于临川,它的作者——与莎士比亚并称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正是临川人。汤显祖标志着我国明代传奇戏剧发展的新高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的代表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也因此被成为“临川四梦”。所以我本期分享选择的主题词即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一段唱词,《惊梦》这一出中的【商调】《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妈妈说我四岁的时候曾经去北大看过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这个版本的《牡丹亭》把汤显祖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七折,但饶是如此,还是分成了上中下三本,连续演了三天才演完。我当时太小了,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肯定也不可能看懂演的是什么故事,更听不懂唱词,但妈妈说我当时看得很专注,三天的演出我都看下来了,而且竟然没睡着。我和妈妈讨论后觉得可能是因为当时刚刚爱上芭蕾的我被舞台上美丽的人物造型和像舞蹈一样的表演吸引了。后来看《红楼梦》,记得有个情节是黛玉走过梨香院墙外,听到里面正在演习戏文,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两句便被吸引住了,停步细听,一边听一边心下感叹;还有宝玉有一次突然想要听梨香院小旦龄官的《牡丹亭》,可去了后龄官却不给他唱。不过我其实并不知道黛玉和宝玉为什么会被吸引,也不知道那唱词要表现的到底是什么。直到这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牡丹亭·游园》里的【皂罗袍】,我才对《牡丹亭》这部作品和《牡丹亭》中这最著名的一段唱词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我才选择了这曲【商调】【皂罗袍】作为我本期分享的“主题曲”,借这个机会更多地去了解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也了解一下以优美典雅著称的昆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说选择了这曲【皂罗袍】作为我本期分享的“主题曲”,这个曲指的可不是歌曲,而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歌词一样。不过实际上我分享的主要是对唱词的赏析,所以我更应该说是“主题词”。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调名指的就是唱曲的音调,就像现在的G大调、C大调等等。这曲【皂罗袍】的曲调就是【商调】,而【皂罗袍】则是曲牌名。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是曲的音乐谱式。古代的诗词原本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或是别的原因,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格律、押韵格式等。不过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牡丹亭》最出名的这一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皂罗袍】这个曲牌演唱的。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出生于临川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多是满腹经纶的学者;他的母亲也自幼熟读诗书。临川丰腴的文化土壤给了他读书求学的良好氛围,家族深厚的文化积累更是他读书求学的丰厚根基,而祖辈的认真求学的态度,则在汤显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汤显祖天资聪慧,加上从小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早早地就才名远扬,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但是,在汤显祖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而不是以才学取人。在汤显祖第一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时,当时的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听闻了汤显祖的名声后就去笼络他。但汤显祖“少有伉壮不阿之气”,洁身自好,刚正不阿,面对这种腐败风气的诱惑与招揽,他先后两次都拒绝了。明史记载“显祖谢弗往”,理由是“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因此两次都名落孙山,直到万历十一年张居正去世后,三十四岁的汤显祖才中了进士,开始走上仕途。

            汤显祖早期主要是在留都南京任职。当时南京是文人荟萃之地,前后有徐霖、姚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当时文坛泰斗王世贞在南京任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鹜,许多人奔走在他门下,他的片言只语,便可“翕张贤豪,吹嘘才俊”。可是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权势的人,他重创新而反对复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世贞辈大相径庭。因此他虽与王世贞同在南都,却不愿与王氏兄弟相往还。这表明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

            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后来又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狂奴”。实际上这也是他后期创作《牡丹亭》这部代表作的思想基础。

            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汤显祖在政治上也锋芒毕露。身在官场,汤显祖耳闻目睹了很多官员贪赃枉法的罪行,刚直倔强的他于万历十九年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作了全面的抨击,明神宗看完上疏,于盛怒之下,以“南都为散局,不遂己志,敢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的罪名把汤显祖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一年后,由于朝廷政局变幻,汤显祖又被量移至浙江遂昌任县令。在遂昌任职期间,他“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省期会”并建射堂,修书院,劝农桑,为实施自己的治县理想不畏权贵、大胆革新。在任职的五年中,他政绩斐然,但与民减负便意味着压制当地豪强,触犯地主阶级利益,为此汤显祖每每得罪权贵,终于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万历二十六年,朝廷将派税监来遂昌扰民,汤显祖听说后自感“世路之难,吏途殊迫”,于是愤而辞职。给吏部递了辞呈后,没有等批复就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汤显祖离任后,感念他恩德的遂昌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加以怀念。为此,汤显祖发出“平昌祀我,我以何祀平昌”的感叹。清代蒋士铨在《玉茗先生传》中说:“显祖志意激昂,风节遒劲,平生以天下为己任;因执政所抑,遂穷老而殁,天下惜之”。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虽然在政治舞台上屡屡失意,但跌宕起伏的经历却给他的文学戏剧创作注入了丰富的养料和动力,让他的创作走向成熟,达到高峰,使他在戏曲上取得了足以与西方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成就。而在他的代表作中,“临川四梦”最负盛名也是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牡丹亭》。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家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记载了《牡丹亭》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似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着力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至深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汤显祖用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剧中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汤显祖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而她醒过来面对的现实则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但却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而她还魂后面对的现实则是父亲被封建礼法塑造出来的冷酷和僵硬。汤显祖显然是在以此批判黑暗的现实,并在幽冥和梦境中寄托自己的理想。

            昆曲的唱词以典雅唯美著称,《牡丹亭》的剧本便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而这一曲【商调】《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更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我不会唱昆曲,连戏曲的念白和吟诵也没学过,只能先来朗读一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青春少女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当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给她聘请的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给她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这一日,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陪伴下来到她十六年的人生中从没有涉足过的自家的后花园。花园中繁花似锦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的压抑的人生欲望,使她面对满园的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进而唱出了这一曲【皂罗袍】。

            “姹紫嫣红”是形容花的鲜艳美丽;“断井颓垣”就是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用的是晋宋时期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的意思;“奈何天”就是无可如何的意思;“朝飞暮卷”则出自我给大家分享过的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翠轩”就是华美的亭台楼阁;“画船”指的是装饰华美的游船;“锦屏人”指的是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忒”就是太;“韶光”意思是大好春光。这支曲的唱词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就是说: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只有像我这样被阻隔在深闺中的女子,才辜负了这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啊。

            这曲【商调】【皂罗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也是《游园惊梦》这一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面对大好春光时春心荡漾又自叹身世间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全曲典雅绮丽、辞采华艳,却又不失含蓄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表现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历来传唱不衰。

            此曲的唱词充分体现了剧作家汤显祖深厚的文学功底。全曲紧紧贴合主人公杜丽娘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日园林物态给了她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叩开了她少女的心扉。然而,剧作家汤显祖并没有让主人公杜丽娘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这青春少女第一眼绚烂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在这春色正浓的当下竟立刻想到了这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太守家的后花园怎会是“断尽颓垣”,难道不是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如这眼前动人的春色一样多姿多彩,然而自己却被幽闭在深闺之中,既无人欣赏,又无由冲破束缚,因而产生的深深伤感的体现吗?这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杜丽娘以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她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愁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深深的无奈情绪,于是自然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虽有这良辰美景,却无有情人相伴这样的赏心乐事,除了徒唤奈何,她这个“锦屏人”又能如何。这两句突出了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现实的苦闷和青春的觉醒使得女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而残酷的现实注定了她的向往绝不可能实现。于是在这里汤显祖让杜丽娘意识到生命的困境,让这“良辰美景”的春天生机反过来更强化了她渴望“赏心乐事”而不得的黯然伤感情怀。但这杜丽娘的感叹和唏嘘里并不仅仅是悲观的意绪,她在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且又用她能欣赏美的心和眼去畅想、去欣赏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正是一个青春少女最自然的本能,而她的生命和青春也正是这美好事物的一部分。这些美好的事物和杜丽娘这个主人公交相辉映,也始终深刻内嵌于杜丽娘这个青春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在这堵院墙之外,应该还有更美的春光,更美的世界。而“她这个锦屏人”却被一道墙,一座宅院和一道屏风画地为牢,牢牢地被困在这墙、这宅院和这屏风之内。而青春既已觉醒,就很难再昏昏睡去,那么为了追求青春生命的绽放,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就顺理成章了。所以这个后花园寓意着一个崭新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精神世界,杜丽娘进入这个后花园就意味着生命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内在世界。在这个内在的世界里,杜丽娘可以为情而死,也可以为情而生,可以直面一切权威如阎罗和君王,甚至她向来依附的有着家长威权面孔的父亲。这个世界的广阔、丰富、美丽、深刻要远远超出外在的现实世界。这也为下一段杜丽娘梦中奇遇柳梦梅以及为情而死的故事提供了心理依据。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自伤、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这段唱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主人公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此曲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转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本质上是对压迫人的封建礼教和当时发展到极端的“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的一种抗争与反叛,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文学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认为《牡丹亭》正是《红楼梦》最重要的过渡与铺垫,也就是说没有《牡丹亭》也就产生不了后来对生命的赞歌写到极致的《红楼梦》。

            在之前看《红楼梦》时,我并不理解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这段唱词之后为什么会“心动神摇”、“如痴如醉”,只是觉得非常的夸张。在准备这期分享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汤显祖《牡丹亭》写出后几个类似的事件:江苏扬州有一位名叫金凤钿的女子,得到了《牡丹亭》后茶饭不顾,“读而成痴”,并想要嫁给汤显祖,因为没能等到汤显祖的回音郁郁而终;娄江有一女子名俞二娘,因为读了《牡丹亭》伤心欲绝,断肠而死;又有一名伶曰商小玲,因演《牡丹亭》绝地而亡;还有一女子名曰冯小青,在不幸的婚姻里因读《牡丹亭》而魂归离恨天。通过这么多相似的故事,我开始意识到《牡丹亭》艺术感染力之强,正如汤显祖自己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亦可生”。

            生活在人性获得了解放,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甚至过于开放的今天,我很难去切身体会杜丽娘的处境和遭遇。但汤显祖的《牡丹亭》也确实让我认识到封建礼教统治下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杜丽娘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那个时代极其闪光的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

    参考反馈题目:

    参考反馈题目:

    1.老家是抚州的同学,能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老家,或者说说你对你老家名人的了解吗?

    2.老家不是抚州的同学,你知道哪些临川名人?能给大家分享一个你喜欢的吗?

    3.你喜欢看戏吗?你看过昆曲吗?能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戏曲吗?

    4.你听过什么汤显祖的故事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汤显祖吗?

    5.你听说过或看过《牡丹亭》吗?你喜欢这部剧吗?

    6.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并称,你觉得为什么都说汤显祖是“东方莎士比亚”,却不说莎士比亚是“西方汤显祖”?

    7.如果你学过什么戏曲,能给大家唱一段吗?

    参考资料

    《明史·汤显祖传》

    汤显祖《牡丹亭》

    浙江卫视纪录片《汤显祖》

    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张玲、付瑛瑛《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合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汤显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bh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