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上海植物园的热带植物园里,看到一种有意思的植物,名字听起来挺熟悉,叫鸟巢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养分获取方式是“变废为宝式”,即它的叶子形状像一个鸟巢,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漏斗,通过收取枯枝、鸟粪、雨水集中,让它变成腐殖质(一种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
这就像一些垃圾回收者,他们会翻看垃圾桶,寻找纸类、易拉罐等可以回收的物品,换成钱,进而养活自己。
第1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反而可以成为你独特的价值点。例如纪录片《绝对好奇》里,讲述人类的祖先会从树上离开到直立行走,是因为树上的果子不够吃,而手臂够不着旁边的树,于是不像其他同类选择呆在树上,而是只能尝试着用脚够着大地,步履蹒跚地挪到另一棵树摘果子吃,养活了自己,也才让自己拥有了后来爬树、跑步捕杀野兽的原始文明。
第2点,成长的最大障碍就是你曾经成功的经历;
鸟巢蕨已经习惯“变废为宝”式的成长,可如果有一天周边的树叶子不多了,例如树林被砍了,既没有鸟,更没有叶子,它还能存活吗?可能就就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且植物它可不像动物,能跑会跳,它只能原地待着迎接生老病死。人不也是如此吗?曾经让我成功的,塑造我当前的习惯,而我会带着过去成功的思维,去迎接变化的当下。一旦环境变化,旧有的经验,反而成为了我迎接成长的最大阻碍。
第3点,舒适区驯化了你;
确实人类相比于植物,拥有选择权,但人与植物其实都存活在舒适区里,例如热带是鸟巢蕨的舒适区,现代文明是我的舒适区,当然舒适区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会限制住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
例如鸟巢蕨是热带植物,那么它就看不到沙漠、极寒之地、海洋等等地方,犹如《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也,即只在夏天存活的虫子,又怎么能理解冬天的寒冷呢?环境驯化了我,而我所处的环境,原生家庭、朋友关系、所处城市,不也像热带之于鸟巢蕨一样,反过来驯化了我的认知吗?
这也就是见识的重要性,让人脱离当下的束缚,去感受更大的世界,不仅是为了拓宽视野,更是避免让自己成为一个只能在热带生长的鸟巢蕨。
正如《人类简史》所说,不是人驯化了小麦,是小麦驯化了人。
不是你驯化了环境,而是环境驯化了你,为了避免陷入这个过程,只能以学习、读书、与他人链接、旅行、思考、自我沟通等等,才能脱离自我视角,去更完整的看待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