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经典作品《论语》更是得到了广泛推崇。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明了一个具有社会理想的人应该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如何将《论语》蕴含的深刻人生道理,化作今日文化自信的基石,其桥梁与纽带在于有一本适合初学者的教科书。
《论语》作为“四书五经”之首要,是学习国学的必读作品。近几年,国学炙手可热,前有于丹,后有樊登,都对《论语》有过精辟的解读,谈天谈地谈人生,说人说世说宇宙。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论语》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仍然是阅读原著。

张葆全著《论语通译》的贡献在当文本精读仍然是今人学习古文的通用方法,我们就格外需要下笨功夫、苦功夫,以字词句的体会品咂,做好读书笔记等来实现眼到、手到、心到、意到。
《论语》虽有其内在一以贯之的义理,但因是极简练的语录体例,使初学者觉得句句受用,却很难精准把握其精神内涵,更不用说融会贯通,指导实践。为此,初学者务必在学习之前,确立主题,化零为整,将散见于《论语》关于某一主题的论述集中起来,开展专题性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系统认知,在掌控全局的前提下实现精细分解。

《论语通译》解决了初学者长期想解决,却没有很好解决的“老问题”,提出了适合各类文化程度、社会心理读者的“新办法”。《论语通译》充分考虑现代读者忙碌的生活真相,从不指望初学者能够安静地坐在书房里,目不窥园、足不出户,从晨曦读至黄昏,张葆全围绕核心问题,引领初学者对经典的思考,激发兴趣在先,启迪智慧在后,创造了《论语》与初学者生命体验互动的机会。
阅读《论语通译》时,初学者有必要理解作者张葆全的立场——既忠于原著的本来面目,又适当点拔人生的意义。即使是今人比较熟悉的名言名句,张葆全也是从学习的角度给出了一定之规,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揭示了《论语》的意韵。

学习动机是快乐。《论语》开篇即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希望初学者将学习作为生活中一件重要之事、快乐之事,同时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而是在于获取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正因为如此,“饭疏食钦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困顿,内心总是充盈的。如果初学者能较好地理解这一点,就不会被“书山有路、苦海无涯”所迷惑、所痛苦。
学习态度是对照。初学者仅仅知道学习能够带来快乐,还不足以支撑其从说文解字到为人处事。若希望把学习作为一辈子必做的功课,我们还需要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走在人生之路,少不了向书本学习,向优秀者学习,随时能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保持高度关注,通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改变自己的固执,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把握机遇。
学习方法是温习。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相反则是事倍功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有的知识体系,都如同建筑一般,从一砖一瓦开始,我们在建构自我知识体系时,要不断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反思自己的得失是非,这样才能实现从记忆到理解、到应用的转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