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或许有人好奇:“喝咖啡也能把自己喝穷?太离谱了吧。”,或者还有人在心里默念:“我明明不喝拿铁啊,为什么也存不下钱……”。心疼这位朋友一秒钟之后,我来说个小故事。
有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一天,他们和理财师约在咖啡厅见面的时候,理财师说:“知道每天一杯拿铁代表着什么吗?等到你们30年之后退休时,大概有70万块钱被你们喝掉了。”
听到这个故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真的有这么多么?然后赶紧掏出计算器算了起来:
以星巴克为例,拿铁一杯35元,两人就是70元,70X365X30=766500,总共76万。
嗯,没错,确实是这么多钱。
不过,等一下,30年咖啡肯定涨价了啊,小时候包子两毛一个,现在都到两块了。(好像暴露了自己的年龄……)所以假设咖啡每年涨价3%,那么30年喝掉的钱总共是——120万!
这个小故事来自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的书,由此他提出了“拿铁因子”的概念。
拿铁因子是指人们每天生活中如买杯咖啡般可有可无的零散花费,看似很不起眼,但是日积月累却数额巨大。
如果你经常疑惑自己的钱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十有八九真的是“拿铁”喝多了。
花出去的钱想不起来了?别着急,我来帮你想。
比照以下场景,看看有没有你的“拿铁因子”:
零食:
现在的零食可比当初包子两毛的时候多太多了,而且随时随地都能买到。
等车时的一杯奶茶,下午茶时间的一份蛋糕;心情好,买好吃的,心情不好,更要买好吃的……
这里特别要拿出来说的是便利店,没错,就是那个明明比超市贵好多,但是上班族还是超爱去的便利店。随随便便溜达一趟,二三十块就飞走了。
囤货:
“好便宜啊,多买点划算!”“用不到的就先放着呗,反正优惠不能浪费了。”“买三赠一耶,快快快,老板给我来六个!”
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一看到促销就管不住手,为自己想象中的需求买买买。
双十一这种就不要说啦,举世瞩目的成交额也有你的一份努力哟。
冲动消费:
一年只去过两次的健身年卡;跑了一个月的跑步机;玩了一次烘焙就闲置的全套工具等。
追赶潮流:
发型经常换,颜色经常染;流行的彩妆、护肤品都要试一试;新手机,新数码产品一定要入。
手续费:
比如跨行提现手续费,转账手续费,每次只有几块,很容易让人不以为意哦。
因为信用卡分期搞活动送礼物,所以使用了分期功能,结果付出昂贵的手续费。
红包:
经常在各种群发红包,玩的热闹了,随随便便就花出去几十,一年积累下来也是很多。
以上只是部分的“拿铁因子”,毕竟每个人兴趣喜好都不同,花钱的地方也是千差万别。
那么,如果想要积累最大程度财富,似乎应该把生活必须开销以外的支出都砍掉,消灭所有拿铁因子。每天就尽可能的少花钱,节俭节俭再节俭。这样30年后,就能变成富人了。
哈哈,我想一定没人羡慕这样的“致富”途径,真的是了无生趣。大家平时努力学习、工作,不就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吗?钞票不换成商品、服务也只是一堆纸罢了。“节流”是重要的,但是“开源”更重要。
所以说,“拿铁因子”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味的让你节省。而是提出一种观察自己欲望的角度,学习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会和内心那个想要即刻满足的小孩好好对话。从没听说有人通过省钱变得富有,但是每一个富有的人一定懂得在欲望面前取舍,知道什么现在可以有,什么可以等待。
现在回顾自己平日的消费支出,想一想是不是买的所有东西都是必须、迫切、让人满意的呢?舍弃其中的一两样,会不会真的影响生活品质呢?如果少喝一杯咖啡,多存一笔钱,会不会反而让你觉得更幸福,更有自信迎接未来的挑战呢?
我想每个人至少都能找出自己一两个可以舍弃的“拿铁因子”,这就是你存下第一笔钱的起点。
相信看到这里,好多小伙伴都暗暗在心里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我决定不买XXX了,再买就剁手!
其实,正面硬碰硬并不是改变的好方法,很可能导致头脑三分热,最后因为过度压抑招致更猛烈的反弹。应对这种让人无意中花钱的习惯,我们是有更聪明的策略可以选择的。
最开始,先不刻意改变任何消费习惯,但是记录下每笔开销。记账可以真实反映你的消费习惯(前提当然是不要漏记太多喽),毕竟光靠脑子回想真的不靠谱。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数据后,你就有了分析自己行为的基础,制定改变计划。
此外,选择替代方案优于直接限制消费。比如可以用水果代替工作日下午的零食或者饮料,省钱、美味又健康。因为总是会在特定时间吃东西,很有可能是你的身体真的需要补充能量。单纯的限制自己不吃零食未免太残忍,同时不可持续。
最后,就是要练习自我觉察的能力,掏钱之前多想10秒钟也会很有帮助。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花过一些不该花的钱,甚至感到懊恼和沮丧。你并不孤单,也请不要自责,因为这只是人性而已。自责只会消磨人的斗志,而接受过去,好好计划未来,那些损失会终将变成你成长进步的基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