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了一遍周星驰的《喜剧之王》。
很多人都说,《喜剧之王》其实也是周星驰自己本身的写照。从一个小喽啰入行,不屈地努力、奋斗,坚持心中的梦想,时刻都告诉自己、别人“我是一个演员”。
可能也是毕业之后经历得更多了,相比大学时看《喜剧之王》,却是感受到另一番味道。
在影片一开始,周星驰演的主角尹天仇面对这大海,大声地喊着“努力!奋斗!”,豪气的声音伴随着大海的浪涛,似乎让人在一瞬间就充满了斗志和能量。
尹天仇算得上是一个努力的人吗?我想这个应该是无可否认的。
每天去片场找角色来演,无论是路人甲乙丙丁,还是一具尸体,又或者是一出场就被大佬一刀砍死的小喽啰,别说台词对白,连正脸都没有露出。即便是这样,尹天仇依然每天在给自己打完鸡血之后,还是满脸笑容地来片场做。
所以说要说努力,尹天仇是算得上的,而且是算得上十分地努力。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片场的人都不待见他?
要说一个任劳任怨,积极做事的人,到哪里都会受欢迎才对,不是吗?谁都喜欢那些肯吃苦,能做事的人,不是吗?
可为什么片场的人都不待见他?导演不待见他,安排演员的负责人霞姨后面也不愿意再给他安排角色,就连负责送盒饭的剧务大哥都不待见他。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就是差一个机会而已,而上天就是欠他一个机会!
把一本理论书《演员的自我修养》翻来覆去地读熟之后,就当做是自己的武器,好为人师地教别人怎样演戏,而自己其实不过是一个连正经角色都没有演过的群众演员。
好了,终于有一个机会了。本应勤勤恳恳地把来自不易的机会把握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他却在片场上自以为是地摆弄自己的书上理论,结果造成整个拍摄工作的失误。
如果你是导演,因为主角的档期问题,你本想赶紧完成今天的拍摄任务,结果一个群众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地给说理论,教你演戏,把你时间计划搞坏了,你是什么感觉?这样的人,你作为导演你以后还敢用?
用今天的话来说,尹天仇这其实就是不专业,搏出位。
所以,别人为什么要待见他呢?
去年公司校招了一个毕业生,也是属于那种很有激情的人。刚毕业的人,确实有一股锐气。在各种有相关领导的微信群里大谈特谈公司的APP应该怎怎样做,应该用什么什么理论去引导和激励用户,诸如此类的了。
后天他做了一份要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做APP功能的PPT。他比尹天仇好运,因为当时公司的业务处在探索方向的阶段,领导同意他去尝试这样做。
然后接下来的两个月,并没有任何可以落地执行的东西出来,全都是书上的东西,时间白白被耽误了。
换你是领导,以后还敢把事情交到这样的人那里吗?尤其是那种需要快速落地执行的事情。
其实,“理论指导实践”和“纸上谈兵”的区别很简单,就是前者会先把细节和简单的基础都做好。
所以事实上很多人也是在侮辱“努力”这两个字。
在互联网,大家所崇拜的马云马化腾,我们看到他们在各种公众场合,各种论坛,各种媒体里面谈论各种思想、思维、模式、方案,让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大佬就是做这些的,做这些才会成为大佬。于是就去看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
但是啊,这两位大佬刚开始也是卷起裤脚,从小事搞起来的啊,什么脏活累活没干过啊,在QQ早期,马化腾还扮过女生陪网友聊天来吸引用户呢。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就是缺机会,如果有机会自己也是可以成的。
我当然不否认这个,很多人确实就是千里马,缺的确实就是一个让自己跑的机会。
但是啊,我为什么要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呢?总不能是你说你行,然后在背一堆你记下来的笔记,再发表一番你的看法,我就相信你能把事情做好执行好了吧。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不是吗?
尹天仇在后面获得了一个做主角的机会。他有能力做主角吗?
他可能有——至少是通过了娟姐的面试;他也可能没有——因为他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在影片里我们不知道结果怎样,因为尹天仇最后还是没有机会去演主角。
但是对比到尹天仇之前做街坊剧场的效果成绩,如果我是导演,我依然不倾向于选择尹天仇来做男主角。
虽然事情并不绝对,但是可以作为参考——你为街坊演戏根本就没人来看你,这说明你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好,无论是演技方面的还是其他方面,而你并没有去找问题并解决。既然你做不好这个,你要我怎么相信你能做好我这部戏的男主角呢。或许你行,但我不赌。
直到最后,很多人来看剧场,也不是因为尹天仇做好了这件事,只是大家都来看明星罢了。
所以怎样才算得上是“努力,奋斗”呢?
我想这个逻辑很简单——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把任何一件简单事执行彻底,明白事情不是一蹴而就,是有一个精尽的过程的,然后不断地做好这个过程——这大概才算得上是“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