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智慧又问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2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06:03 被阅读2331次

    怎样做才是聪明有智慧?怎样做称得上是仁?看看孔子是如何说的

    樊迟请教怎样才算聪明有智慧。孔子说:“尽力做对百姓公正合理的事情,敬奉鬼神而又离开它们远一点,这样就可以说有智慧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艰难困苦走在前头,收获成果让在后边,这样可算是仁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篇之二十二

    樊迟同学是孔老师的弟子兼专车司机,孔子凡有外出,樊迟就为他驾驶马车或牛车。这位同学求知欲十分旺盛,接近老师的机会又比较多,于是经常向孔老师问这问那。光“仁”就问过三次,还问过“孝”,问过“崇德、修慝、辨惑”,就是怎样提高品德、改正错误、明辨是非。最后没啥可问了,就向孔子问种田、问种菜,结果被老师一顿臭骂。

    这次是先向孔老师问智慧,接着又问仁。“樊迟问知”,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聪明有智慧。“知”通智,即智慧、聪明。孔子告诉他要注意做到两条:一是“务民之义”,二是“敬鬼神而远之”。

    先来看第一条,“务民之义”。“务”,从事、致力于。“义”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所谓“务民之义”,就是要尽力做好对百姓公正合理的事。孔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宽泛,对百姓公正适宜的事,那可多得去了,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樊迟同学听了,会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脸懵逼呢?

    其实,对古人而言,“民之义”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特定内容,它通常包括了社会人际关系上的处理准则,其中主要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可参见《礼记·礼运》)。具体来说,就是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兄长要做出表率,弟弟要敬爱兄长;丈夫要有恩爱情义,妻子要有三从四德;长辈对晚辈要布施恩惠,晚辈对长辈要尊敬顺从;君主要有仁德,臣子要有忠心。

    这十个方面归结起来,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五伦关系,它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所以这五伦也称为道,或者叫人道。这些既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规则,也是官场上必须遵守的基本游戏规则。因而有人猜测,孔子把“务民之义”,作为聪明智慧的第一要务来提醒樊迟,可能当时樊迟同学正准备去官场混,想谋个一官半职。

    这里有一个关键字“民”的用法问题,也可以证明这一假设。孔子说“务民之义”,而不是说“务人之义”。在古代汉语中,“人”和“民”这两个字,是有严格区别的。“人”不是老百姓,而是指当官和有地位的人,包括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如果是百姓呢,则称为“民”,即所谓的草民。“民”是被统治者役使的对象,孔子这这里用“民”字,可见是站在从政者的统治角度上,来对樊迟讲的。意思是你如果当了官,就要把精力用在办好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上,这样才算有智慧。

    再来看第二条,“敬鬼神而远之”。既然要专心办好世间百姓最需要的实事,那就必然要对敬奉的鬼神远一点。所谓“敬鬼神”,就是要遵照礼制的规范要求,敬奉鬼神。“远之”的“远”,在这里用作及物动词,疏远、不去接近的意思。世上究竟有没有鬼神?谁也说不清。虽然好多人说见过鬼,见过神,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无法用科学方法去验证。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怎么办?这里就必须运用智慧了。孔子认为,既要敬奉鬼神,但又要离开它们远一点,这样就可以说有智慧了。

    其实这也并不是孔子的智慧,而是老祖宗的智慧。早在夏代,人们就遵奉“事鬼敬神而远之”的原则,鬼神代表着祖宗和自然界,所必须要有敬畏之心,要有礼貌规矩,不可轻慢。但同时,也不能因此把人间的事情耽误了,循人道,尽人事,才能把现实世界的事情办好。

    但到了殷商时代,敬鬼神大行其道,统治者只知尊奉鬼神,做啥事情都是先问鬼神,把维持社会秩序的礼制搁到了一边,人治变成了鬼治、神治,这样就把关系弄颠倒了。到了周代,又重新恢复夏代的礼制,倡导事鬼敬神而远之,亦即远鬼神近人道,加强统治阶级人治的力量,把眼光投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里孔夫子告诫樊迟“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教导他要按照周礼的传统去做,要在尊敬鬼神的同时,保持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给老百姓办实事上,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做才是正道,才是聪明有智慧,千万别被社会上装神弄鬼、非礼僭越的种种歪风邪气所误导。

    孔子自己不迷信鬼神,始终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怀疑。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儒家的传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子的话说:“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

    孔子的一番苦心,也不知樊迟有没有真正理解,估计够呛。因为他又念头一转,问起“仁”来了。看来这位弟子真有熊瞎子掰玉米的毛病,掰一个丢一个,不求甚解,却还专挑最最顶尖的重大问题来问,一心想要取得孔老师秘而不宣的独门真经。谁知孔子却是举重若轻,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道德选择,来回答他这个超级大问题。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者遇到艰难困苦,要走在前头;等到有收获成果时,要让在后面,这样可算是仁了。“难”,艰难困苦;“获”,得到、收获。“仁”的内涵并不容易说清楚,但这里孔子却用非常通俗的话语告诉弟子,知难而进,力行不辍,这就是仁。

    “先难”是付出,是奉献,是牺牲,是勇毅精神;“后获”是谦虚、是退让,是利他,是仁爱之心。孔子教导樊迟,“仁”要体现出推己及人,先人后己的精神,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对于“先难而后获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另一种观点解释为,仁者先要经历艰难困苦,然后才有收获成果,即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理解也能说得通,但没有上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高。作为有仁德的人,境界当然应该是崇高的。此外,还有第三种解释,认为“先难后获”是针对老百姓来说的。意思是先要让百姓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然后才会取得成效,收获成果。这种观点,是站在从政者的角度来理解的,认为不能让百姓耽于安乐懒惰之中。

    以上三种解释,要是说给樊迟听,不知他会选中哪一个?对于弟子的提问,孔子从来没有一个可供学生选择打勾的标准答案,而是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答案各不相同。即使是樊迟,他先后向孔老师问过三次“仁”,孔子每次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这样的老师要是活在今天,也许早就被抄鱿鱼解聘了。但那时,孔家大学堂是他老人家自己开的,孔门的教学方法,只是给同学们对症下药,让弟子自己去举一反三。至于你理不理解,听不听从,那是同学们自主的选择,老师绝不勉强,因为人生的正道,要靠弟子们自己去“择善固执”。

    本章有两个成语:

    敬鬼神而远之

    先难后获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左传》: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李炳南:樊迟问知问仁,以资施政。政治的要务,即以“人伦十义”化导民众,教民敬鬼神以报德,然而不必凡事皆求鬼神。如述而篇说,孔子疾病,子路请祷。孔子曰:“丘之祷久矣。”不造恶事,所行皆善,无愧于天地神明,就是祷。如此,即是智慧,故云:“可谓知矣。”仁者先为其难,而得功则在其后。《礼记·中庸》篇说:“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谓仁矣。”

    朱子: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智)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程子: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刘宗周:人只是一心,只无二无杂便是道。第一是祸福心害道,进之是欲速助长心害道。惟知者知当务之急,而不媚神以邀福;惟仁者勇于力行,而不累于正助之私。知以及之,仁以守之,由粗以及精,而渐复其心体之纯,其于道也几矣。夫子告樊迟,亦彻上彻下法也。

    陈祥道:务民之利,而害在其中焉。务民之利,非特其利不可以必得也,失义而得害。然则务民之义,孔子以为知,不亦宜乎?

    张栻:民之义,百姓所公共之义,如大学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也。敬鬼神而不能远,是惑而已;远而不敬,是忽而已。敬而能远,而后为得。二者皆知之事也。先难后获,先其难而后其获也。勉为其难不计所获,循循不已,久自有至。若先有蕲(qí)获之意,则固已自累其心,而有害于天理矣。

    《论语正义》:惟知敬远之义,则吉凶顺逆,皆可顺受其正,修其在己而不为无妄之求,斯可谓智矣。

    徐英:义者,宜也。尊天敬鬼,追远慎终,所以教民知本安命。然不可昵于鬼神之事,昵则惑矣。能务民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斯之谓“知”。仁有生生不已之意,当务为急,不畏所难;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斯之谓“仁”。

    《礼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论语正义》:《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近人而忠,即是务民之义。于鬼称“事”,于神称“敬”者,礼数(shuò)故言事,礼疏故言远也。但事亦是敬,故《论语》此文统言敬鬼神。夫子所以告樊迟者,正是教之从周道。

    《四书恒解》:君子畏天命。若不敬鬼神,即不知天命而不畏,任其心之所之,无恶不作,曰“吾远鬼神也”,小人而无忌惮,其祸己祸人曷有穷哉?然敬鬼神者,畏获罪于天,纠其邪慝(tè)耳,非谓媚祷求福。盖鬼神司天地之功化,以天地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道赏罚人,民义所在即是天理,顺天理而行,天自与之相合。不务民义,即失天理,去天日远,安有福之理?故务民义者,自能敬鬼神,亦能远鬼神。

    【学习参考书目】

    《大学》 《中庸》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全解》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集释》 《论语会笺》 《论语学案》 《论语后案》 《左传》 《四书解义》 《四书恒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了智慧又问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rv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