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爱人单位的几个同事建了一个群,一个督促自己孩子学习的群,要求每天在群内为孩子的学习情况打卡,这倒是个好方法,打卡有助于学习。
但是,入群以来,群内每天分享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类的文章,有介绍学习理论的,有介绍育儿经验的,有推荐如何学习的书籍的,比如艾宾浩斯曲线、蒙氏教学法等等,各类资源甚是丰富。但是,关于每天让孩子学了点什么反而交流的很少。甚至有人看到我每天给女儿的打卡:一页汉语拼音,一页汉字,一页英语,几页数学题。就对我进行批判了,说我这不科学,让孩子学的太多,容易引起孩子逆反心理等等。
我就纳闷了,你们所谓的科学方法到底科学在哪儿?不因人而异,而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你家孩子每天写2行就受不了了,就是科学?
这让我想起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为了科学方法而科学,为了掌握科学方法而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学习方法”本身,而本应是学习主体的学习者本人(孩子)反而成了学习方法的客体,成了检验学习方法管用与否的一个实验工具。今天学了一个记忆法,明天学了一个快乐学习法,就是不踏下心来学习,那怕学习一个拼音,练习一个汉字。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学习“学习方法”上,那么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时间就没有了,虽然忙的不亦乐乎,但没有任何学习实效,到最后,在虚幻的满足感中真正的知识一点也没有学到,学到的是种种忽悠人的套话。
另外还有一个误区是,过度搜集资料、占有资料。群中有的父母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幼小衔接学习教材、练习册,还有的花大价钱购买了一系列的教具。这让我想起,在我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涯中经历过的、见过的各种各样搜集资料的事例。比如,各类考证备考中,搜集下载大量的课件,量大到电脑硬盘都存不下,得另外购买移动硬盘存储。比如,为了多看书,花大量时间搜集下载大量书籍的电子版,几个G,十几个G,几辈子都读不完。但实际情况是,课件可能就看了个开头,电子书就看了目录。总想着反正资源有了,等自己有时间了再好好学习,好好阅读,可是自己好像一直没有时间,一有时间不是认真读点书,而是再去搜集资料、下载资料,忙的不亦乐乎。可见,搜集资料、占有资料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虚幻的成就感,但其实质危害很大,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就是没有学习掌握那怕一点实质的知识。
生产力有三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者本身。
类比到学习上,可把学习力的三要素定义为: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者本身。学习者拥有了大量学习资料,掌握了大量学习方法,可就是不踏下心来学习一丁点东西,那一切都是扯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