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美丽乡村札记之三(坡垤篇)

美丽乡村札记之三(坡垤篇)

作者: 阿次莫多 | 来源:发表于2017-11-23 21:01 被阅读15次

    坡垤      罩着光环的土掌房能走多远

          在龙潭、洼垤等彝族聚居区域,彝族风格的土掌房一般依次建在坡上。从建在上方的房子的大门可以跨步走到下方人家的屋顶上,站在高处,整个村子屋顶尽收眼底,黄昏的时候呈现金黄色,屋顶之间好像没有间隙似的,像一块块谷子成熟的稻田。

            在赞美彝家土掌房的文章里,称土掌房冬暖夏凉,科学得很。近一些的文章更是说土掌房是最环保最无害的建筑,不用一点工业的产品。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只是先人们建这些房屋,要考虑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取材方便能够遮风挡雨。建土掌房所需的木材,茅草,生土和一些做地基所需的石头当地到处都是,建这样的房子至少是低成本的。但土掌房的屋顶因为是生土铺就,时间长了,生土就会变松,长草,漏雨,所以需要他们用棒槌在雨季来临前要在屋顶不断捶打拓实维护。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就不漏雨,特别是碰到雨期较长的时候,雨水总会渗透到土层最下面,那个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被动,雨过天晴,首要任务是添加生土甚至全部更换土层。也是麻烦得很。

            所以,近些年来,有了条件新建房屋的,基本上都放弃了传统的模式。钢筋、水泥、砖块、瓷片、甚至铝合金窗户、防盗铁门等成了首选,没有人再愿意去建一栋土掌房,那种美丽只是在文人骚客的矫揉造作的抒情里,在走出了大山当了官发了财的某些成功人士廉价的乡愁里。在某些人眼里,要赞美某样东西,一坨狗屎也会变成黄金。

            再者,建一栋新式的楼房要花掉一大笔钱,是有实力的家庭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建新式的房子除了一劳永逸不再为漏雨之类的事情忧心,还可以赢得广泛的尊重。在普遍村民的眼里,这代价虽大,还是值得花费的。不过在穷乡避壤处,修得起新式房屋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还有就是在外面闯出一番事业后就在老家建个房子显示威名的,这与当年衣锦还乡异曲同工。

            然而,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一页。

            国家果真真正重视起又老又旧又土的土掌房。在洼垤乡,有一个叫坡垤的村子,依山而建,寨子的下方是一个水塘。本来水塘有一处水源不断补充塘里,但与此同时村里的生活排污、猪圈的排污也统统排到水塘里面。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水塘的水永远呈现暗绿色。但是摄影师们拍照的时候有办法回避池水的颜色,在夕阳的光线下,并不清澈的池水仍然可以倒映村庄的模样,流光溢彩,和整个村庄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庄严浓重的美来,犹如拉萨的布达拉宫。

            不知道这些照片是否起了作用,总之有一天,坡垤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

            这种被评是有实质性的内容的。那就是一笔保护和开发费用。果然,政府投入了一大笔钱,决定要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改造,打造成一个民族特色旅游景点。工程队迅速开进村里,首先整个村子重新布置了排污管道,彻底把污水引到深箐里,阻断了水塘的污染源。村里建好的新式建筑要么拆除要么在外墙上重新用泥浆色的水泥刷上了一遍。

            改造的成果也是立杆见影的,水塘的水开始变清,从城里来的人在池塘边支了太阳伞钓鱼。有人说,坡垤村什么时候积下的德,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即将停摆的一个旧村迎来了新生。

            这是大实话。

            对于国家投资上千万的钱改造坡垤村的做法我不去评说,因为这样的投入村民们是得到了好处,我们是受益者。

            坡垤村的改造或者说是打造,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一次非正式场合,一位县里的领导对我说:"我们要花大价钱把坡垤村打造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以开发乡村旅游为最终目标,要把这里作为一个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同时还要吸引企业家来这里投资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配套,最终让坡垤经济借力腾飞"。我毫无怀疑这位领导的良好心愿,而且如他所愿,从坡垤村走出去的企业家普先生,决定投资种植水果。虽然,投资自己的家乡有家乡情结的因素、回报乡亲父老的因素,但是作为企业家,他应该也是全面评估了坡垤这一区域的资源优劣和投资价值。

            至于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这个规划,我并不看好。坡垤虽美,并不美到不可思议,民族风情特色也没有想象中的浓郁,据说曾经在民间所喜爱和流传的阿哩调也只有在几位老人一声声叹息中轻轻地吟唱,那更像对阿哩调的挽歌。所以,说要发展旅游召回年轻人,让他们重新跳起“父辈”们的舞唱起“父辈”们的歌,那也一定是努力的假装,充满了表演的气味。表演就是表演,必定是造作的、无趣的。

            不会有一个团队大老远赶来山寨来一睹这种山寨版的演出。

            况且要招唤回来村里的年轻人,没有真金白银的诱惑恐怕也不行。由有谁会为将来不确定的“收益”提前预支不菲的真金白银。

            坡垤村土掌房的房龄一般在50-100年之间,一些大梁、柱子老化、腐朽。如果规定村民只能修缮不能建新式的房子,所谓的将来的利益也还只是一个纸上的饼,村民的想法不一样,诉求也不一样,如何让村民达成共识,平衡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

            据说有专门的人才对坡垤的旅游项目进行了规划,我不知道规划者们有没有考虑坡垤更加长远的未来比如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就几百幢特点鲜明的土掌房以外,没有其他更多的量上和质上的旅游资源的支撑及目标客户群的支撑,毅然决定发展特色旅游景点的做法,我个人认为还是一种草率的行为,盲目乐观的行为。一句话,发展一个村子从无到有为旅游村要具备的东西不仅仅是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一些土房子。

            从我个人的角度说,坡垤无论何种原因成了国家授予的古村落,是坡垤的幸运,是坡垤村民的幸运。既然国家给了钱,整治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条件,村民们已经得于住在外表看起来环境优美,走到里面也是干净整洁的村庄已经是最大的赢家,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大家要以此为契机树立起公共卫生意识、文明村社和谐相处意识,过好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新农村或美丽乡村美丽生活的样板,再把这种生活样式辐射乡里,这就足矣。

            但似乎所有的人都不这么认为,有次在一个家乡的微信群里我表达了对发展旅游村的悲观,马上遭至反对、反驳。我的言语是不合时宜的,谁能说自己的家乡不够好呢?"山美、水美人更美"或者"地灵人杰,民风淳厚"等等,曾几何时这已经是标准答案,时间长了,大家也都误以为这是事实。

          我忘记了,我们是一个想像力丰富的民族。我们都曾经相信过,一亩田可以生产一万斤粮食。把坡垤的美捧到天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用不着杞人忧天。

            至于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扶持项目,几乎每一个村子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机会。但愿邓耳、水可莫等一大批乡村能像坡垤一样幸运,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能够逐步走出乡村日趋没落的阴影。

            至于罩着古村落光环的土掌房到底能不能走出去,能走多远,还是让未来告诉未来吧。

          但愿一切随大家所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丽乡村札记之三(坡垤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et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