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了《华与华董事长华杉:如何学会知行合一》的文章,有了点点思考,今天专门记录下来。
01、
关于“知行合一”,度娘给出的解释是: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仔细想来,这个词其实挺绕的。
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一上来就被华杉老师举的例子绕晕了。
“你们所知道的孝敬,每个人知道的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只有你去做了,看到父母的反馈,你才知道。你做了多少,父母就有多少反馈,你就知道多少。你没做过的,你就不知道。”
你看,这么多“知道”,这么多“做”,究竟是知道还是做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人的认知状态的四个境界:
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②知道自己不知道;
③知道自己知道;
④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来的,毕竟上学那会儿,哲学部分真的学得很一般。这是现任猎豹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傅盛提出的。
然而,这四个境界似乎也不太好理解,那么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说。
例一:我家小胖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
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各种跟家长对着干。总觉得你说的都是难为他。
如,你喊他每日练字,他就偏偏积攒到临去上书法课的那一天,疯狂突击。
在他看练字就是把几张纸写完,跟潜移默化,跟细水长流,跟水滴石穿没有关系。这也就导致了他到现在为止,写字还跟小蚂蚁爬一样,歪歪扭扭的。
例二:除了学霸,咱们上学时都有那么一两科学得很吃力。
这就是最简单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例三:这个也很好理解,比如对于你居住的城市,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你肯定是比较清楚的。
再者进入职场以后,你也会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同时也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
当然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就说明你这个人很有“自知之明”了。不会过分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你知道自己与高人之间的差距,也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重。
做事有章法,不盲从。
最后一个境界,不知道自己知道,就有点儿厉害了。
就像很多人会说,某某在做事情决策的时候,总是运气很好;某某在购买股票的时候,总是能买到合适的价位。
真的是全凭运气吗?
当然不可能,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吗?
“凭运气赚到的钱,早晚要凭实力赔回去。”
这些人之所以看上去运气爆棚,看上去是在赌,实际上是对某种认知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即便有个难题摆在面前,就算是赌也会比一般人成功几率高得多。
也就是所谓的经验,所谓的认知差距。
那么好了,既然你已经知道了“知道”的秘密,接下来就是做的事儿了。
02、
我常说小胖,“你明明知道早起墨迹会迟到,但是仍然存在侥幸心理,继续墨迹,最终真的迟到了。”
这就是没有知行合一。知道了却没有做到。
抛去没有自控力的孩子不讲,其实我们大人才是最口是心非的。
昨天小伙伴发了条动态,说是一看正经书就犯困,但要是看小说,能一气儿看到凌晨。
我突然就想起了之前跟同学讨论看小说的情景:
睡前打开一本小说,翻看了三五章后,一看表,12点了。
想想第二天还得早起弄娃儿,上班,心里暗想,再看最后一章就睡觉。
看完一章后,“男猪脚表白到底成功没?再看一章,最后一章……”
就这样一章复一章,一章何其多,睡觉待一章,东方已渐白。
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合一,也就是知道却做不到。
除此之外,知行不合一的情况还有很多。
明知道上了年纪,应该注意饮食限酒的男同胞,依然喝得酩酊大醉;
明知道抖音游戏有毒,应该适当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依然乐此不疲;
明知道教育是大学问,应该心平气和讲道理,遇到犯错的娃依然鸡飞狗跳……
以前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认知差距”,但在经历了“看了这么多书,上了这么多课,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生活”的阶段,我才明白:普通人与牛人之间的差距,除了认知,其实最重要的是是否付诸了行动。
就像华杉在文章中说的那样,他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所以他坚持每天早上5点-7点练习写作,花了1212天,写了7本书。即便是出门、出国、住院,他也没有断更,每年因头一天喝大酒断片意外断更不超过5天。
除了写作,他还会每周一早上8:30到公司,亲自带领公司成员做大扫除,这一坚持就是5年。
大扫除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但CEO坚持带领大家一起做,味道就不一样了。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当地一家企业的故事。
当地这家化工企业是实行“上五休二”的工作制度,但是从企业成立之初,到现在从来都是“单休”。
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的董事长,每周六都会按时上班。虽然他从没有要求员工这样做,但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员工们也就形成了周六正常上班的习惯。
这么多年过去了,“单休”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由于单位效益好,工人待遇高,即便是“单休”,这家企业也是当地人趋之若鹜的。
因此,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人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03、
既然知道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该如何去做了。
认知,可以通过看书,通过向牛人学习等方式提升,但付诸行动,非得是从内驱力着手不行。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查阅了一下,内驱力的定义有点儿复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饿了,知道要吃饭,渴了,知道要喝水,就是内驱力的一种表现。
它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状态,它推动着主体去做出正确的反应。
这种解释的方法有点儿像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组成。(来源度娘)
这种知行合一的内驱力,其实就是马斯洛理论中的“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只有当一个人想要成为某种人,或者想要取得哪方面的成功时,他才能拥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
就像目前电影总票房已达155亿的张译一样,陈凯歌评价他是一个戏比天大的演员。
很多人赶快说他幸运,这几年拍的都是大导演的戏,才会一炮而红。
大导演都爱找他,是因为他演谁像谁。
而这演谁像谁的背后,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努力。
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就是张译对表演事业的执著,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让他拥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走上了人生巅峰。
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对一件事情的执著,就是内驱力,就是让我们能够知行合一最重要的法宝。
最后我想说,在现实的花花世界里,我们很容易迷茫,很容易不知所措,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
只要能找到内心深处最最重要的那件事,自己最想实现的那个梦想,你就拥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一路引吭高歌,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相信到那时,你一定能对着世界大喊,“我做到了知行合一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