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首先得耐得烦。我父亲就是一个例子。
父亲农民出身,初小文化水平。六七十年代,种田是一把好手,水稻、棉花的育苗、施肥、虫害等管理远近闻名。
逢年过节,附近各村红白喜事办酒席,他是主理大师傅。八大碗出品,声誉很高,哪家有事都是很早托关系打招呼请他。
八十年代,农闲时他开始帮人家修理带烟囱的柴火灶、砖瓦房修漏,重来没有返工的。再后来专门做泥瓦匠。我们那农村改革开放后建两层楼的房子,大都出自他和他的徒弟之手。
父亲干的活有口皆碑,家里家外从小我就能听到对他的赞美声:杨师傅这人是耐得烦。
只要别人托付的事,每一个细节,他都认认真真,从不将就。
如果说把企业比作一个人,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希望员工忠诚付出,降本增效,但企业自己又该如何耐得烦呢?一样要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
大家都在拼速度,拼赚钱,但企业不能不在基本盘上下功夫。否则行将不远。
比如,人的问题,拿钱是能招到人。但把人变成企业的人才资源,需要在文化、制度和人才培养 上日复一 地下功夫。企业如果没有宽容之心,不能海纳百川,那人才流失的速度要比过江之鲫还多还快。
在产品上,更是不能放松警惕。你一个新品上市,100%品质,用户当然给你100分。但时间一长,还是100%的品质,但用户的感知出现疲惫,只给你打80分。你能责怪用户不讲道理吗?不进则退,必须迭代升级,必须不断创新。你如果对市场不耐烦,那最后就会被市场吊打。
公司在治理上也得做长期主义,不要奢望什么立竿见影的招数,忍住性子,扎好马步,一步一步耐得烦,才是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