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之后,大国初见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15:25 被阅读23次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图片来自网络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冰封之后,1972年,尼克松与毛主席进行历史性的会晤,这是中美邦交历史上,改写中美乃至世界历史的关键。那次会晤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关注,想要一探究竟。

    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雷特•麦克米兰,是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的曾孙女,当代国际关系正是她的研究专长。玛格雷特•麦克米兰深入研究各国相关史料,包括大量的档案、访问、口述资料,甚至包括尼克松中国行的解密档案,将所有资料梳理整合,还原出中美双方以及相关的其他各国,在整个达成世纪会晤的前前后后,所经历的真实过程,在《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中完整呈现出来。

    能够达成这样的会面,与双方的共同努力分不开。中美双方的高层领导人,站在国际的视角,审视本国以及整个世界的格局。他们都看到,处于冷战状态下,对双方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友好合作会是更加长远有利的。因此,双方都在积极地做出努力,谨慎地等待时机的到来;当时机到来时,果断地抓住。双方的四位最重要的领导人,促成了多年冰封之后大国的初次相见。

    “尼克松与毛泽东,基辛格和周恩来。其中两人,胸怀必要的远见,拥有断然的决心,另外两个人,能干、沉稳、老练,促成远见的实现。”

    经过多年的隔空遥望,双方互相都没有非常真实的了解,甚至存在许多想象和误解。通过这次接触,双方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美国对中国,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比如,会谈后尼克松对主席和总理的印象是“直接、诚恳又坦白”,同时,总理的优雅、机智,坚韧、毅力过人等,也给尼克松和基辛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主席的住所非常简朴,摆放的是“中国办公室里的标准陈设品”,给尼克松一行的印象“简单不起眼”“这也可能是低级官员的住所”,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室内“汗牛充栋的藏书”。小小细节,让人感动。毛主席与周总理那一代伟人,着实令人钦佩。

    尼克松访华的整个行程,每一次安排、每一次宴会、每一次会谈……都凝结着双方对各方面的层层考虑与权衡,双方想要表达什么、隐藏什么、促成什么、回避什么,大到双方对双边以及国际问题交换看法,小到赠送的小纪念礼品,都经过反复磋商磨合,言辞逐字逐句琢磨,精心设计。大国之间,利益的博弈与权衡,关系的微妙与谨慎,体现在每一个小细节之中。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这种细节无处不在,也可看出作者研究资料的精细和用心。

    书中还有一个很小的小插曲。当基辛格在夜间隐秘搭乘巴基斯坦的飞机前往中国时,恰巧伦敦一家报社的一位特约记者,在机场为母亲送行。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他立刻注意到当时的不寻常现象,特意向警察探听消息。“那是亨利•基辛格,他正准备前往中国。”当得到这一重大消息后,他火速把消息发往伦敦。很可惜,他的编辑没有重视他的消息,拦下这一则可能会轰动世界的新闻,与独家消息错失交臂。我们为这位记者的警觉称赞时,也为那位编辑的大意而惋惜。如果这则新闻发布成功,也许会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世界。

    2017.03.03雾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清澈的北风:看了你的文章,真心觉得你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姑娘!
        山千黛:局长谬赞啦。因为平时遇事都没什么思路,所以稍微看看书补补脑。

      本文标题:冰封之后,大国初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hr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