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追风筝的人》还是高二暑假,那时第一次接触到胡赛尼的书。简洁明了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短短的句子,接连不断的敲击在我心上。行云流水的走过,是蓝天白云般的隽永。
现在大一,时隔两年,再一次读到胡赛尼的《灿烂千阳》,印象未曾改观,那种简约的风格依旧。不像飘零的风筝在等待它主人时的无力。玛丽雅姆和莱拉就像一道丰碑,伫立在每一个心存忍耐以此等待希望的人心上,沉稳且厚实。
如今我不在随意的翻阅我手上的每一本书,尽管看书也需要取舍,于我却没有多少约束力,从这里看到那里,或许没有看出个所以然。心里也确实不知道什么感觉。但改观就悄然发生在这种没有感觉的读书中。
还记得,《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还是偶然在看书评才醒觉。再到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故事,我试图去寻找一个代表物,来紧扣书的脉络,借此领悟永恒之意义。结果自然是不尽人意。又转而醒悟,需要什么标志吗?不需要的,玛丽雅姆和莱拉就是最有力的注解,如同一道丰碑。渴望爱而追寻爱直至死的玛丽雅姆,不屈的心怀阳光的莱拉。她们俩,一起构筑了我几日来的回想。
是什么给予了成千上万个她们力量与信念。很难想象,在习惯周边已经逐渐转变的环境下,还有那等残酷剥削之地。天空的蓝,大地的黄。沉静与深刻相交织,希望交与厚实的肩膀。她们柔弱吗?不,她们都心怀希望,心怀一种沉静的希望,而这希望就是她们最强有力的东西。在古老绵延的规矩下形成的布卡面纱后,一双双澄净的眸子在观察。或冷或热的世界,是她们不变的渴望。渴望拥抱这个世界,拥抱她们所执着追求的爱与希望。哪怕旅程千辛万苦,哪怕时间冷酷飞逝,哪怕人事纷扬。都不愿放弃。
我敬佩,但无法言说的沉默使我冷眼旁观,因为卑微的力量无法改变过程的发展。只有上下起伏的随玛丽雅姆和莱拉奔波疲累。要说些什么呢,倒也无话可说。希望,在玛丽雅姆小心翼翼的面对拉希德时,在莱拉不屈反抗时,沉静。
而那希望的契机,往往在我们相信某一事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出现。塔里克,那隐藏在云层里的太阳,是刻意还是有意都已经无所谓了。重要的是,命运再一次被或不屑一顾或虔诚信奉的人搅动。结局是悲是喜,在莱拉低头望向肚子且抚摸它时,就已无关紧要了!
希望如此沉静,不随意转变,像时间这个最大的秩序一样,井然的可怕而又神秘。可真的,希望又何尝不沉静呢。如此沉静才显得它如此美妙的在神秘之上。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