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徐悲鸿(1895年——1953年)先生对20世纪画坛的影响很大,但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美术教育和美术改革上。
20世纪诞生了许多改造国画的践行者,以徐悲鸿为首的“中西合璧”的改造者,影响非常大,可以说,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体系的产生和成熟,徐悲鸿居功至伟。
徐悲鸿拥有长达8年的欧洲留学经历,对西方绘画非常熟悉,因此,他在艺术实践中,倡导将西方绘画的技法融入到国画里,追求物象造型的准确性,突出光线的明暗对比关系,对描绘对象,尤其是人物和走兽,讲究对结构、肌肉和骨骼进行准确地把握,最大限度地表现物象的形似,“以形传神”是徐悲鸿在国画创作时的核心理念。
徐悲鸿既精通素描和油画,又擅长走兽、人物、花鸟等多种国画题材,以画马享誉国内外。整体来看,他的素描成就最高,油画次之,国画最差。
对于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同是江苏宜兴人的著名画家吴冠中(1919年——2010年)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评价,他说: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
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徐达章做私塾先生,他善诗文、能书画,在其影响下,徐悲鸿6岁学诗文,9岁学书画,从少年时期,就可以给父亲代笔,给乡亲们撰写对联,由此训练了比较娴熟的书画技巧。
可以说,是父亲徐达章开启了徐悲鸿的艺术天性,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艺术,对其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徐悲鸿从1918年——1926年赴欧洲留学,是那一代人里边留洋镀金最早的一批人,但是,他的成名时间并不早。
徐悲鸿真正引起画坛的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此时,“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肩负起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徐悲鸿相继创作了《田横山五壮士》(1930年作)、《九方皋》(1931年作)、《负伤之狮》(1938年作)、《愚公移山》(1940年作)等作品,并在多地展览,即刻成为画坛大红大紫的新星。
徐悲鸿一生总共创作了3000多件国画、油画、素描、水彩作品,除过主题创作之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应酬画。这些应酬画大多创作于他没有成名之前。
1917年,徐悲鸿给康有为(1858年——1927年)先生创作的《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是一张非常有代表性的应酬之作,也有讨好康有为之嫌。
康有为先生是近代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师,早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名满天下,门徒众多。他当时在文化界德高望重,说一句话不容置疑,谁如果能得到他的赏识和美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1916年春,21岁的徐悲鸿进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为后来留学欧洲做准备。不久后,上海哈同花园建立了私立大学——明智大学。为了装饰的需要,学校面向全社会征集仓颉画像。徐悲鸿为此创作了一幅巨幅水彩仓颉像被选中,由此得到了康有为的赏识。
康有为非常器重徐悲鸿,称他是百年难遇的绘画奇才。这句赞美话传到徐悲鸿的耳朵里,让徐悲鸿有些受宠若惊,两人很快成为忘年交。
1917年初,康有为邀请徐悲鸿给自己和妻子何旃理,以及朋友们画肖像,报酬是拿出自己珍藏的碑帖供徐悲鸿欣赏并讲解,甚至还指导徐悲鸿练习碑帖。
原来,康有为在1918年要过60大寿,想请人为自己创作一幅肖像画来庆生,这个想法早在几年前就已产生。但他的眼界太高,当时在画坛上成名的几位画家,要么不入他的法眼,要么不擅长画人物画。
康有为考虑许久,最终想到了认识不久的徐悲鸿。当时的徐悲鸿,虽然还没有成大名,但在圈内小有名气,请他画像必须掏出不少银子才能请得动。
面对康有为的邀请,徐悲鸿欣然同意,按照要求认真描绘数天后,终于完成任务,创作了这幅名叫《康南海六十行乐图》的作品,见证了两人的深情厚谊。
可以看出,与其说《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是肖像画,还不如说它是一幅康有为的全家福,画中总共有13人,构图时,徐悲鸿将康有为放在C位,他的妻儿则围绕着他站立在两旁,让他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味。
整体来看,徐悲鸿创作《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时,采用了写实技法,画风细腻,构图讲究,完全称得上是一幅用心之作。
如果细看这幅画,总感觉怪怪的,一种农村年画的味道扑面而来。
之所以给观者产生农村年画的感觉,依我之见,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其一,《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是徐悲鸿青年时期探索中西结合绘画的实验品,算不上成功的作品。
此时,徐悲鸿才22岁,接触过日本绘画,在创作上虽然具有写实求真的倾向,但他还没有去欧洲留学,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西方写实绘画,西画技法还不娴熟,没有能力将国画与西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幅画里,人物的比例结构没有处理好,给人的感觉不是很真实。
具体体现在,人物的比例结构有些失调和变形,头大身子小,表情僵化呆滞,背景的细节过于繁琐,如同民间画师画出的带有夸张手法的年画,缺乏国画应有的笔情墨韵。
其二,《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本是讨好和赞美康有为的作品,却没有把握好主题,降低了康有为的形象。
画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13个人物,徐悲鸿不仅对13人进行了一丝不苟地描绘,并且对画面背景极尽渲染,背景里出现了假山、小桥流水、亭子、树木花草、动物等,每一个物象都给予了精益求精地刻画,让整个画面流露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格调。
徐悲鸿本想把康有为描绘成一位德高望重、博古通今的文化圣人,却不想弄巧成拙,有意无意地宣扬了康有为的风流倜傥,以及妻妾成群的陋习,这跟当时倡导“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的文化背景完全不相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