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664天早安问候。
妈妈的坏脾气都是被逼出来的!
一说到打骂孩子,许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某个特定的场景:
孩子作业磨蹭错误百出/沉迷游戏屡教不改/深夜作妖不肯睡觉/做错事情只会狡辩 /让他往东偏要往西/说他两句还要顶嘴。。。
结论是孩子太熊了,好好说根本不听,大人的耐心被耗尽才会最后爆发。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亲子大战真的就只是亲子大战吗?
如果我们把镜头推远,再推远,看到的完整故事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早上闹铃响了,因为熬夜没睡好的你挣扎着起床,打仗一样争分夺秒把孩子送去学校,再赶去上班;
最近的项目进展不顺利,老板的脸色不太好看;
甲方爸爸吹毛求疵,你赔着笑反复沟通,口干舌燥;
忙得错过饭点,饿得头昏眼花,匆忙扒拉两口外卖又继续干活;
下班赶去接孩子,留下加班的同事话中有话,你装作没听到,背着电脑落荒而逃;
坐电梯下楼时你和往常一样照了照镜子,发现眼袋越发明显,法令纹好像又深了;
接完孩子回到家,看到乱糟糟的房间你有点烦,没时间收拾啊怎么办;
想点个外卖省点事,可到底不放心让孩子吃,最后你还是下厨给孩子做了晚饭;
孩子一边写作业,工作群一边闪个不停,你两头应付,分身乏术;
你想把手头的工作推进一下,已经不能再拖了,这时候电脑莫名其妙开始闪退,你想喊家里那个理工男来看看,可他今天陪客户吃饭还不知道几点能回来;
班级群开始打卡了,你看了一眼自家磨磨唧唧的熊孩子,告诉自己要耐心再耐心;
你打开朋友圈想透一口气,瞥见几个晒娃的,羡慕了“别人家孩子”一秒钟,又默默关上了朋友圈;
好容易等孩子把作业磨蹭完,一检查错了一堆,你耐着性子讲解,孩子支支吾吾说懂了,接着又做错了,你忍不住训斥了两句,孩子哭了;
看到孩子哭你心烦意乱,时间已经不早了,孩子困了,你也困了,可事情还没完;
这时候工作群又闪了,老板亲自催活儿了;
你突然想死的心都有。
可孩子还在闹。
于是你崩溃了,咆哮起来,像一头面目狰狞的狮子。
你以为你是被孩子逼疯的。
你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你对教育缺乏耐心。
你以为只要学会“控制情绪”就会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和更好的生活。
可是,当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放在面前时,真相其实已经浮出水面。
我们的情绪压力根本就不是某个人一手造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堆积起来的,熊孩子只不过是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我们总是会在孩子面前爆发情绪,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最弱势而已。
当老板、客户、同事、伴侣为我们制造压力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轻易发作,而是选择容忍、忽略、谅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工作和生活本身为我们制造种种不顺的时候,我们更是只能默默接受,因为这是“运气不好”,毕竟也没法跟老天爷叫板不是吗?
可负能量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不停沉积,直到我们找到熊孩子这个出口。
弱小的他们最终承担了我们所有的情绪。
每次吼完孩子又后悔,从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一个教育问题,甚至也不是一个亲子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需要我们内省的心理问题。
了解自己,正视压力,对所有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抽丝剥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
我们不妨先来把所有可能的因素做个总结:
1.生理因素
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天睡不好,那就是一个行走的炸药包,满脸不耐烦,随时会点燃。和性格修养学识风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尤其是妈妈们,照顾新生儿的经历很可能从此彻底改变了她们的睡眠模式,任何轻微的声响都会令她们惊醒,再次入睡又很困难。
可是睡眠问题经常会被忽视,许多人在自责“我不是个好妈妈”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睡上一觉了。
同时,一些慢性疾病造成的生理影响也会直接投射到心理上。
2.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是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最广泛影响的一种压力。
时间压力能把人分分钟从绅士逼成怒路,当然也能把人从慈母逼成泼妇。
上班要打卡,上学怕迟到,兴趣班要接送,网课要掐表,工作有deadline,就连睡觉都充满紧迫感,怕孩子睡太晚影响发育,也怕自己过了点再也睡不着。
当我们对孩子喊着快点快点,对他们磨磨蹭蹭感到忍无可忍又手足无措的时候,心里的怒火就升腾起来。
这是对自己成为时间奴隶的愤怒,也是对生活失去掌控的愤怒。
3.不确定因素.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随机产生很多bug,所谓的“水逆”:
快递寄丢了,外卖送晚了,地铁没赶上,商店打烊了。。。
单看都是小事,简直不足挂齿,可是千万不要小看它们给我们情绪造成的损耗。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哪还经得起各种添乱?!
当我们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小事,都是幕后无形的推手。有一种愤怒,叫做“迁怒”。
4. 人际关系压力
东方式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带来压力。
因为我们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纵向”为主,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在工作场合,尤其是体制内,上下级之间的相处方式缺乏平等和尊重,处于下位的一方经常需要被迫承受处于上位一方的情绪垃圾;
在家庭之中,长辈普遍对小辈的生活干涉过多,缺乏边界感,小辈受困于“孝顺”二字,也常常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于是许多普普通通的成年人,在职场要被领导教育,在家要被父母长辈教育,负面情绪无处排解,最后只能向处于纵向关系最下位的孩子倾泻。
讽刺的是,这种恃强凌弱式的倾泻也常常被称作“教育”。
当这种纵向关系代代相传的时候,由此带来的情绪压力自然也就代代相传。
5.深层次焦虑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许许多多受制于环境的焦虑。
内卷带来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常常令我们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丝毫不敢懈怠。
疫情的到来,又进一步破坏了我们的安全感,令我们的世界观产生动摇。
经济下行,能源紧张,通货膨胀。。。一系列现实问题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们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我们的孩子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除了这些,作为中年人,我们还必须面对自己越来越可见的衰老,和身边越来越常见的死亡。
重重叠叠的焦虑就像一片片阴影笼罩在我们心头,最后不可避免地投射到育儿问题上,加深教育焦虑。
我们都是被生活磨去棱角的成年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谦逊有礼地待人,一出门就穿好盔甲戴好面具,这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我们的疲惫无处可说,我们的委屈自己要扛。
在现实的细碎繁琐冷酷无常之中,负面情绪就像一片片雪花无声飘落。
而我们的孩子常常很不幸地,目睹了最后的雪崩。
如果,能够意识到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的人,都是清醒的、了不起的。
下面几个方面大家可以深思:
1.把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当作求助的信号。
任何情绪本身都没有对错可言,都是我们自身状态的真实反映。
接纳它们,分析它们,读懂它们释放的求助信号,有助于让我们放松下来,尽快地调整好状态。
是身体出现问题了?生活节奏太快超负荷了?最近倒霉事太多了?和谁发生不愉快了?还是内心的焦虑太多了?
即使这些问题未必能够立刻解决,至少我们也有了调整的方向。
好好补上一觉,对时间做更合理的规划,吐槽吐槽烦心事,和好友逛吃逛吃,都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回血,原地复活。
这世上哪有什么“情绪稳定”的人啊,只有会快速自我调节的人罢了!
只要想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坦然接受亲密关系中的情绪风暴。
我们不会再一味地抱怨伴侣“脾气暴躁”,抱怨孩子“无理取闹”,抱怨父母“不可理喻”,而是会像分析自己一样,去分析他们背后那些“完整的故事”。
比如,孩子的哭闹背后,很可能是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被同学嘲笑了,上课听不懂自我怀疑了,考试没考好打击信心了。。。
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小事堆积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头。
而我们的一两句指责,也许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的哭闹,同样也是在向我们发出求助的信号。
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找到情绪发泄的出口,并且划定边界。
负面情绪不会无端消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泄洪”,这时候该怎么办?
人的本能是“找软柿子捏”,去欺负一个不会反抗的对象。
可是在亲密关系中,那个不会反抗的对象往往却是最爱我们的人,要么是对我们无限宽容的父母,要么是对我们无限依赖的孩子。
而老人和孩子,自身的能量都非常弱,我们的负面情绪他们不仅接不住,还会内化成自己的压力。
所以,向老人和孩子发泄情绪,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
对此,中年人的事在中年人内部解决。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她们说,每个人都有脾气,生气的时候都想吵架,可是在外面我们都要表现得体面有教养,所以都喜欢把架留着回来吵。
这没关系,家人就是那个跟你吵完架还依然爱你的人。
在家里,你们可以放心地做自己。
但是你们也要知道,乱发脾气是会伤人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伤害降到最低,要想清楚什么话绝对不能说,什么事绝对不能做。
而且,每次发完脾气冷静下来之后,别忘了主动去抱抱对方,因为她/他分担了你的坏心情。
找到情绪发泄的出口,并且划定边界。
弄清楚育儿的底层逻辑。
不管如何分析,对着孩子大发雷霆的导火索毕竟是孩子本身的行为问题。
孩子的行为之所以会最终引爆我们的情绪,和我们内心深处的育儿焦虑不无关系。
这种焦虑本质上是来自于对育儿“标准样板”的迷信。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教育是存在一种标准的,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孩子足够努力,那么就一定可以达到那种标准。
哪怕是同一个爹妈生的孩子,性格、爱好、天赋都天差地别,更别说什么别人家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曾经操的那些心都不过是瞎操心而已。
只要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的方向就不会再奔着培养“标准产品”而去,时刻为孩子“达不到标准”而烦恼,而会把目标调整为:
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样子。
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熟,变得越来越好,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一旦承认个体差异,放弃攀比,育儿中绝大部分焦虑都会烟消云散。
2.将亲子关系发展成“横向关系”。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成熟的人生经验,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支持,但不要忘了他们也有不想让我们进入的私密空间,更不要忘了他们和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操控、任意践踏的一方。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种“横向关系”会不会令父母失去威信,导致孩子不尊重父母?不会。
任何一个人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都是靠人品和能力,而不是靠脾气和嗓门。
不信的话,不妨想想你的那些领导们,越凶的你就越尊重吗?
3.运动、阅读、旅行,和孩子一起偶尔逃离。
世俗是所有烦恼的源头。
成天困于柴米油盐的妈妈,和成天忙于考试考级的孩子,最容易形成水火不容的关系,因为他们的世界都太逼仄了。
改善情绪最直接的方法是运动,因为运动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让人快乐,相当于直接吃药,药到病除不是梦。
阅读也是心灵的一剂良药,德国著名的连锁书店Hugendubel的宣传语就是“每天阅读六分钟,压力可减少68%”。
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去旅行,看看更大的世界。
偶尔逃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暂时忘记一地鸡毛,将情绪垃圾彻底清理,旅行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当你感觉到冬天漫长得令人无法忍受时,当你得情绪陷入低谷看不见美好时,一定要走出去,去寻找阳光。
在见到阳光海滩的那一刻,也许你就得救了。
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个时代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内卷、疫情、封城、网课。。。
我们的父母没有遇到过,我们父母的父母更没有遇到过。
可我们当父母的时候,遇到了。
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当孩子,也不幸遇到了。
我们无法去苛责更弱小的孩子,所以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快速地成长和适应。
所以,为人父母不容易,但一定要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