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双十一过后,我看了一下自己的账单,除了买书就是买了学习课程,跟闺蜜交流一下她也一样,再看周围的人买衣服买日用品,总得来说没有不消费的,相比之下是不是觉得我自己的消费还有那么一点高大上呢?
2017年一年间,知识付费这一块书不算在内,课程购买大概一千块钱以上了,当时购买课程觉得是能够一直回听的,但真正回听过两遍的没有几个,能够安慰自己的是这些课程也是都学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听过好多人说,买了课程还在那里屯着没有时间听。
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如知乎、新浪问答、得到、喜马拉雅、有书共读、千聊等知识付费平台吸引了大批网友,愿意付费获取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费用户多达十余万,影响力不可小觑。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
其实说到底我们买书也是传统的知识付费。求学的花费也是知识付费,互联网上的知识付费可以说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有付费学习的意识的人都是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意提高自己的人。
过去的一年通过付费学习,我在有书听过黄向军老师的国学课,听过蒋勋的中国文学之美,刘主编的写作课等等。从自己的感受来说,付费使我每天一定要把时间花在课程上,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免费的课程有时候就做不到。付费课程的社群里有许多人一起交流,组队抗惰性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督促。
学习这些课程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懂得了方法。
有一句话说,“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但还是没有过好一生”,知识付费我们买了那样多课程为什么没有改变多少呢?
我们缺少了执行力!比如说写作课,老师教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细节描写如何进行,但是如果没有几百次的输出,几千次的练习,我们还是写不好开头与结尾的。前几天听课亚楠曾说过她写过的稿子打印出来比她个子还高。没有积累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到一篇文章,赶紧收藏;看到一个课程,赶紧购买;看到一个社群,赶紧参加。在知识面前,我们可能像打折促销一样,生怕错过。就像现在没时间,也会想着有时间了再看:这可是可能改变命运的知识啊!
再有一些人的需求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一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学习提高的体验。更有甚者课程的囤积引起了自己的焦虑,在盲目中不知所措。
越来越多的付费学习中,头脑发热跟风是最大的忌讳。还记得那个一万小时定律吗?再多的理论没有实践永远是空中楼阁。
我们付费学习,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勤奋练习才是关键。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就只能是原地踏步,非常欣赏闺女的妈咪书友,坚持积累不停歇,我相信她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
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就像吃过的饭,她的精华都在我们的身体里,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下去,曙光在前方。
2018.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