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主角Chris的境遇惨到让人不忍心看:丢了工作,老婆离开,长期欠房租,被房东赶出来,流落街头,甚至要带儿子住在公共厕所……
一次,他在路边遇见一个开红色跑车的人,Chris上前,“我只问两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是怎么做到(买下跑车)的?”
开车的男人说,我是证券经纪人。
只有高中学历的Chris知道自己对数字敏感,于是在公司门口整整守了人力资源主管一个月,终于换来进入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
有六个月的时间,捉襟见肘、没有工资、业绩一度雪上加霜地没长进,但坚持下来的他还是迎来转机,成了唯一转正的实习生,进而改变命运,开了股票经纪公司,当上百万富翁。
电影传递出了一个观点:努力就会成功。
因为被类似这样的励志故事感动,很多人相信自己也会迎来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于是无时无刻不在秀努力:半夜桌子上摆满各种材料,拍一张照片附文“今晚又不能睡了……”;新买了本书发朋友圈,“从今天开始每天至少一章”;签到“今天跑了3千米,我要瘦成闪电”……
但是实际情况是,三个月过去,工作中没有任何创新;半年过去了,书的页脚依旧整齐;一年过去了,腰围只增不减……
多少人的“假装努力”,只是自己感动自己而已。
1
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其实在妨碍你进步
“假装努力”的背后,是“真正偷懒”的面目。
上了一天班,又马上有个材料要上交,这时候有朋友来约出去喝酒,于是想着,“我都这么辛苦了,出去玩一会也无所谓,工作等喝完酒回来再弄”。
回来已经快很晚,慌慌张张准备材料一直到后半夜。第二天困得睁不开眼,工作也没完成好,非常委屈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自己工作太辛苦了,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
但实际上,只是自己把工作推到了半夜,才造成了睡眠不足,也没完成任务。
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书中提出概念“道德许可效应”——人在做了一件好事以后,道德上得到了满足,从而会产生一种冲动,允许自己做些“叛逆”的事,相对的,继续做好事的冲动也会变少。
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所以实际的行动,往往与“努力”背道而驰。
自我感动的过程中,焦虑和拼劲儿一个不差,但就是落不到应该有的行动上。比如在一堆紧急任务当前,却停不下来收拾桌面整理东西,就是最明显的一种表现。
得不到预期中结果的反馈,只能自我安慰已经尽力。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2
清醒理解:为实现目标而做的事
并不是目标本身
生活中的常态,是“好不容易稍微有点干劲儿了,书一买回来你就满足了。”
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是种自我认知失调。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测试人员分成两组,做一小时非常枯燥的绕线工作。
离开的时候,费斯廷格请他们对下一位被试人员说“绕线工作非常有意思”,同时,说谎的被试者可以获得酬金。一组人员酬金高,一组人员酬金低。
最后进行统计态度评价时,拿低酬金的人居然比拿高酬金的人更喜欢这个工作。
能拿到高酬金的人认为说谎却能拿钱,是值得的;拿了低酬金的人在心里不能平衡,所以尽可能地自我说服、自我安慰,“我做的事是值得的”。
认知失调是自我感动的诱因,也是一个人只“努力”却达不到预期结果的根本。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一个人所能得到的认可,都有标准的衡量方式。
努力刷夜的学生会让老师认可吗?可能会,但升学拼的还是成绩;
努力加班的员工会让老板感动吗?可能会,但工资高低取决于业绩。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使用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即除了明文规定的标准任务量和成绩,员工和老板之间都有对互相暗含的期望。
假装努力的人,期望老板被感动,在他心中留下一个卖力工作的形象;
但老板期望的,永远是员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自我认知失调,导致对自己的定位认知同样失调,从而把努力的过程就当成了终点——让你知道我努力了就行,而结果就总是不能尽如人意。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在牛津大学,有人问郎朗,“天赋和后天努力两者关系是怎样的”,郎朗说:“有些人确实天生就技艺超群,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这不意味着你就能用更少的努力换取更大的回报。”
感动换不来成绩和业绩。“只谈奉献不求索取”,才是真的想走捷径。
而且是一条现实社会中很不可行的捷径。
3
想用努力换来成绩
需要勤快点地动脑子
柴静在《看见》书中记述制片人陈虻的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发现了不足,所以痛苦;解决痛苦,比抱怨找借口更直接。
为什么那些真正努力的人,往往很少秀努力?
这有点像《孙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越善战,越装作不能打;越是准备用兵,越装作什么都不做。
高中时常见这样的学霸。他们对自己有明确的规划,看起来学习的时间比那些起早贪黑的人要少,成绩却从不落后。
做无效努力的人,只会模仿并量化“真学霸”的行为,疯狂刷题、到处提问、一遍一遍抄笔记,但他们没学到的,是在脑子里将知识内化,用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融会贯通。
辩手黄执中曾说,他最不喜欢的人,是“半吊子”。
一边花着时间说服自己在拼命用功,另一边惦记着休闲满足和自己应得的补偿。在任何一边都没有经过思考、让自己升级,而只是两头拉扯,不停消耗元气。
其实早就能预见到结果不会尽如人意,在真的被宣告失败的那一刻,内心也毫无波澜。
思维上的懒惰,导致无尽的借口与抱怨,更会让人丧失斗志。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假装努力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生错了时代;而懂得何为卖力二字的人,却一般是会从自身找问题。
努力不一定要故意让别人看见,把努力变成日常,贯穿在生命之中。
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那句台词,“我不要似是而非的人生,我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刻骨铭心”。
假装努力,是在骗自己,却又永远骗不过自己。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全人类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