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小品读书
曾国藩:圣人养成记

曾国藩:圣人养成记

作者: 盘腿猴 | 来源:发表于2020-09-21 09:09 被阅读0次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他是维系家族的长者,他是血满双手的屠夫,他是只手擎天的名臣,他是传袭阳明的圣徒,他是清官,但和光同尘,他是圣人,但卑鄙可怖,他就是曾国藩!

    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上下班路上、晚上睡觉前、早上醒来后,或者收拾屋子、整理办公室的时间,听完了70集的《曾国藩全集:最后的圣人》。听书有一个缺点,无法拿笔记录,往往是听过去就过去了,等到结束后,整理记忆,原本形成的画面加上了高斯模糊、磨砂玻璃,只能隐隐约约看到曾国藩的轮廓,五官都模糊不清。

    想必过两天连轮廓都没有了,趁着上午的时间整理一下思绪吧。

    1

    和上帝眷顾的神童们不同,曾国藩的一生,在我看来更像是《圣人养成记》,贴合时下流行的偶像养成,回望历史,语言、文字串联成一个个镜头,我们作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半个月的时间见证了这场时隔几十年的“真人秀”,让最近沉溺于沼泽中的自己觉得,总得做点什么,让自己上岸,永远一身污泥,看到的,都是黑色。

    对于这一场《偶像养成记》,编剧是天上负责写文案策划的办公室主任吧,他将曾国藩的一生如同切蛋糕般以7为单位被平均裁剪成5部分:

    14岁以前,相对无忧无虑;14至28岁,准备科举考试,并在28岁中进士;28岁至42岁,在京城做官,从翰林院院士一直做到五部侍郎;42岁至56岁,从无立锥之地到升任两江总督、攻打太平天国,达到了事业顶峰;56岁至62岁,处理天津教案。

    2

    海选

    密密麻麻的海选现场,没有年龄限制的情况下,从幼童到白发垂髫,都不是什么稀罕事,清朝,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大约在38岁左右,按当时的适婚年龄来看,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再正常不过了。曾国藩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和父亲曾麟书一起考试,等父亲中秀才的时候已经头发花白,无法为国效力,曾国藩自然而然的延续了父亲的意志。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刚刚登上“偶像养成记”舞台的曾国藩,可以说要颜值没颜值、要实力没实力,和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天之骄子相比,28岁中进士的曾国藩在预选赛应该进不了A班,三甲42名的他,却也是“替儒夫人洗脚”的角色。

    按我们常人的思路来说,能考上公务员就谢天谢地了,哪还挑地方。曾国藩却“非国务院不去”,并发出“不去国务院,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的感叹,说着就要卷铺盖走人。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只有他知道自己是个天才,如同王阳明一般,从小便立志当圣人;第二种是,他疯了。不过,既然是有剧本的,编剧总会想办法把晋级卡给他,派出了男主角身边的第一个助力者:穆彰阿。说起穆彰阿,可以说类似现在的“办公室老油条”,世故圆滑、逢迎拍马、结党营私,却又不作为。这样的人,却对曾国藩有“遇知音”的感觉,将其推荐给道光皇帝,推荐语:资质一般,优点是努力、上进,并在他进阶的路上为他筹谋,纵使后来曾国藩嫌弃穆彰阿的不作为,主动疏远他,也从无怨言,算是将所有的温柔都给了这个爱徒。

    道光皇帝多次与曾国藩交流,对他印象自然越来越好,使得曾国藩一路坐火箭飞升至二品。200年来,湖南籍京官中只有他一人。

    3

    修炼

    偶像养成的过程,编剧给予的外挂是一方面,大家最喜欢看的,就是资质平平的“偶像”如何通过“努力”登顶。

    “得嘞”

    收到市场问卷调查的天庭办公室主任,开始策划曾国藩升职记。

    首先,为了保证剧情反转,他得有“叛逆时期”,这也就是刚上大学时候的曾国藩,考了14年,好不容易考上了,自然得放松放松。

    刚刚入朝为官,曾国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社交,据统计,他经常交往的朋友有100多个,喝酒、聊天、听戏、下棋。有一次,翰林院放40天假,曾国藩在日记中做了自我总结:除写了几封家书之外,什么都没做,稀里糊涂就混过去了。

    听到这儿,仿佛看到了自己放假时的影子,只不过,自己不喜社交,常常将时间浪费在追剧、追动画片、追动漫展的路上,既然都是浪费时间,也算殊途同归吧。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曾国藩也就不是最后的圣人了,三十而立,他觉得不能混下去了,而且得到道光皇帝器重的他开始在自己的事业上发力,社交时间慢慢减少。

    4

    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说起圣人,第一个想到的是王阳明,不过,王阳明是天之骄子,过目不忘,从小立志当圣人;三十而立的曾国藩也发出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宏愿,也可谓是“传袭阳明”了。

    做圣贤,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曾国藩日记》了。读他的日记,宛若一部忏悔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研几”,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仔细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深刻反省。

    他的日记不长,类似现在的微博,我们知道,微博是140字左右,曾国藩日记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让朋友们看一遍,要求每个人点评,就像今天微博下面的跟帖。

    他最令人敬佩的,就是有恒,我们都曾试图写日记,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在给弟弟的信中,他说: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他的一生,是自我磨砺的一生,从未停止过修炼的脚步,雷打不动的读书、练字、作文、自省,时刻都在准备着。

    曾家这一“研几”的习惯,在子孙后代中都有沿袭,如我们所熟知的田野考古第一位女性曾昭燏、化学家曾昭伦,将记日记这个习惯延续下来,从不间断。只是,曾国藩后人不幸遇到文革,精神奔溃,如同曾国藩晚年“心力交瘁、但求速死”的诅咒,从灵骨塔七层飘然而下,自此,便是“天阴雨湿隔天崖”,灵魂飞升,世间万物不复见矣。

    5

    太平天国

    学习到一定层次,必须得经得住实践的考验,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总要留给曾国藩上舞台的时刻。

    先来说说曾国藩的上级领导吧。和道光皇帝相比,咸丰皇帝更像是明朝那几个皇帝——比如朱厚照、朱厚熜,心胸狭隘、无所作为,对于曾国藩呕心沥血写的调研报告视若无睹,于是逆龙鳞上奏,痛骂咸丰帝,咸丰帝对他深恶痛绝,报复心似地让其兼任刑部右侍郎,当时的他,已身兼五个部的侍郎,领一份工资,干五个人的活儿。

    咸丰帝的优哉游哉等来了“太平天国”,便打算派曾国藩去剿匪。

    作为文臣,多得是赵括纸上谈兵类的人,曾国藩则是用自己的务实作风,硬生生把太平天国熬死了,自己的稳扎稳打,外加太平天国的狂妄自大,内外因共同作用,使得湘军完胜。具体说一说。

     湘军创立

    湘军是曾国藩的发明,产生于王朝的不经意之间。

    清朝原来的军队是八旗和绿营,一部分在北京,一部分在各地驻防,主要任务是监视汉族军队,可以说,军队本身是对内的,不是对外的。这一点,湘军目的是一样的。

    为官生涯,让曾国藩看透了清朝军队的腐败、糜烂,认为只有重新招兵买马、创办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才有可能战胜太平军。

    他选择了家乡子弟兵,一方面成本低;另一方面,师生、同乡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纽带,形成了湘军凝聚力的核心。可正如我们所知的,感情维系的纽带并不能长久,只有“共同利益”才能长久。

    湘军基本战术,用曾国藩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账”。曾国藩是一个崇尚“守拙”的人,他不喜欢灵巧的东西,不相信任何一种能够四两拨千斤的取巧的事情。

    所谓“结硬寨”,湘军到了一个地方以后马上就要扎营,这一点是学太平天国。他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他们到一个地方就开始“土木作业”,挖壕沟,不和太平军打,无数道地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所谓“断敌粮道、断敌补给”,这就是“打呆仗”。

    在那个时代,有很多时候还是笨点好。曾国藩一辈子打了无数的败仗,他就打过四次胜仗,第一仗打下武昌、第二次打下九江、第三次打下安庆、第四次打下南京。

    现在,还是聪明人多,笨人太少了。

    6

    天津教案

    如果说太平天国让他声名鹊起,那天津教案就让他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

    说起天津教案,更像一场闹剧。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天津,历代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百姓们自然无知、迷信,见到黄头发、蓝眼睛的传教士自然没什么好印象。为了传教,法国传教士建造仁慈堂,收养中国孤儿。后来疫病流行,洋人便雇百姓们帮忙掩埋尸体,帮助老百姓挣点外快,老百姓们偷懒耍滑,常常将尸体抛尸野外,便去向洋人索要劳务费。尸体未被掩埋,常常被野狗趴出。老百姓们便传言洋人“挖眼剖心”,民怨沸腾,打死国外职官、教士和修女共计20人。负责外交的崇厚、恭亲王奕忻均无办法。

    曾国藩病伤未愈,前往查办。曾国藩见多识广,自然知道外国人不会挖眼掏心,津案涉及法、俄、美、意等列强,以中国之力断不能自寻死路,权衡再三,终于决定“不欲以百姓一朝之愤,启国家无穷之祸”,终杀民以谢敌,委曲求全,举国哗然。

    在他给子女写下遗书的时候,他已自知“此去津门,有去无回”,左右为难间,最终公正、人情、国法只能向“形势”屈服。

    从小到大学的历史来看,不论是曾国藩、李鸿章,似乎都有“卖国”的标签傍身,为学生之时,也是满腔爱国情,每每读到中国近代史,都觉得为何不去“试着打一打”就求和,实在没有骨气。

    现在看来,晚清,怕是气数已尽,以一癌症晚期患者,去对抗八国联军,也只有电视机前的你、我,才会为这场“可笑的战争”拍手叫好。

    快到尾声了,泪眼婆娑,一辈子衷心耿耿,却碰到咸丰皇帝、慈禧这样的领导,一个劲儿让你冲锋陷阵却从不给予支持,还时不时添乱,内心早已绝望到极致。他早已别无所求,静心养性之间,跟随王阳明心学,决定,做自己认为对的,忠于自己,只求问心无愧。

    尾声

    看过一个小的漫画,男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从垃圾桶翻出皱巴巴的纸,将其熨平,觉得自己总算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也算乐此不疲。只是有一天,当他发现别人只是将他熨平的纸张一张一张放到碎纸机的时候,他奔溃了,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究竟有无意义。

    咸丰皇帝喜欢给曾国藩画饼,假意器重,说“我们一起探讨治国之法”的时候,曾国藩也是干劲满满,一方面报答道光皇帝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总归还是希望做点事情的。他不眠不休,将潜心研究一个月的调研报告递给咸丰皇帝的时候,换来“勿用议”三个字,随后便被扔进垃圾堆,不知是何感受。

    人闲下来的时候,或者忙到没有自己生活的时候,总会停下来想一想工作的意义,或者我是否应该这样活着一辈子?

    曾国藩坚持了一辈子,即使自己做的工作掀不起半点涟漪,即使没有人认可或者万人唾骂,只要自己觉得是对的,就坚持做到底!比如读书、练字、日记、练兵、修心养性、研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所以,他是圣人!

    我们呢?坚持一辈子的又是什么呢?

    最近,总有朋友和我讨论“意义”这个词儿,什么是有意义?什么是无意义?似乎也都是相对的,需要看你的思维概念,如果用刘慈欣《三体》中的眼光来看,人如蝼蚁,你做的,别人看来,充其量也是蚂蚁搬家那么大的事情,一辈子转瞬即逝,或一场灾难,一切归零。

    唯一的意义,也只能自己定义了,唯一改变的,可能是自己的心境了,留了多少给自己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圣人养成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nm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