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帮一个朋友搬家,她一个人住,但是收拾出来的东西用了整整三个货车拉。
我感慨地问道“你的东西可真多啊!都用得上吗?”
朋友说,你还不知道我啊,特别喜欢买东西,买着买着就多了,有的买了也没什么用,就放着了。
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还真是,打包的衣服标签还在上面,收到的快递有些还没拆开,甚至是好几年前的旧物,磨损的地毯,缺口的杯子……
我问她,那些旧物为什么不扔掉呢?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总觉得以后还会用得上。
我不置可否的摇摇头。
这位朋友在生活上、工作上是一个拖拖拉拉的人,工作台上摆满了笔记本与小玩意儿,做事情也总是丢三落四。
2年前谈了一个不冷不热的男朋友,也不说下一步结婚,也不打算分手,就一直拖着。
她经常感到迷茫,却不知道怎样摆脱现状。
经历过这次搬家,我总算知道她的症结在哪了,都是因为塞了太多不需要的东西,生活圈子充斥了很多不必要的人与事,以至于自己也迷乱了双眼,看不清真正想要什么。
爱因斯坦说:“凡事力求简单,直至不能再简”。
生活如一团麻,纷繁复杂,有时候去繁求简,恰恰才是快乐的秘诀。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的女主角原来就和我这位朋友一样。
什么东西都买,什么东西都不扔,连用完不能换芯的笔,都要放回抽屉里,觉得它承载了一定的回忆,屋子里堆满了物品,客人来了都没有地方坐。
后来经历了一次地震,躲在屋子里的她口渴难耐,可满是杂物的屋子里,都翻不到救命的一瓶水。
大地震过后,她们家被毁了,只能带一部分东西离开,看着极少的行李,女主的妈妈感叹道:原来我们需要的东西那么少。
于是女主一家人开启了极简生活:
不常穿的衣服,扔!
不常坐的沙发,扔!
发黄的浴巾,扔!
洗菜盆完全可以用大碗代替,扔!
女主选择了断舍离,
断,就是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舍,就是舍弃多余没用的东西;
离,就是脱离对物质的执念。
她丢掉了家中90%的物品,留下来的每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并将这种模式延伸到工作上。
去除不必要的工作,推开不必要的应酬,将重心放在真正在乎的人身上。
这样的极简生活,女主不但没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我们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
除了多余的物质,不必要的人际关系,也是需要做减法的。
夏瑞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经常会参加公司的对外活动。
每次活动都会在朋友圈发一些现场照片或者和某位知名人士的合影,话里话外都在炫耀,她今天和哪位大咖吃了饭,明天要和哪个名流见面。
这些“厉害”的人,她加了一批又一批,整个朋友圈的人都知道她人脉极广。
有一次,因为她的个人工作失误,公司遇上了一些麻烦,领导大怒,责令她两天内要拿出处理方案,把问题解决,否则就引咎辞职。
焦急的她,一回到座位就拿出手机联系以前认识的大佬们,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指点和帮助,结果打了一圈电话,只有一两个接通,而且电话那边听起来也好像不认识她,直接找个借口挂掉。
她整个人沮丧极了,眼泪簌簌地掉了下来,才发现加了那么多的好友,到困难的时候,谁也不曾真心认识过。
其实,每个人的微信联系人少则几百,多则几千。
自以为认识这么多人,大家应该都是朋友,但关键时刻才发现,其实都是无效人脉。
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努力维护好这段关系,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呢?
我们总以为人脉越多越好,很多时候却忽视了其中真正的朋友。
相识满天下,知交能几人?越是厉害的人,越是优秀的人,他们的朋友圈就越精简。
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这其实才是一种正确对待朋友的方式。
有两三个知己好友,去除一些表面的“人脉”,给自己的“朋友圈”做个减法……
只有决定断舍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真正重要的人是谁。
活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无数商品、娱乐、社交、工作的信息几乎将你湮没,你好像很忙碌,也好像很努力,但越来越焦虑。
脑袋像上紧了发条的钟,总是停不下来。
不断地买买买,房间堆满了各种用不到的东西;
不断地参加名流聚会,美名其曰积攒资源,其实加了微信后一句话也没说过。
它们除了占用你过多的金钱、时间、精力,根本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
化妆品囤多了会过期;
衣服买多了会过时;
App下载多了手机也会卡;
低质量的恋爱拖得时间长了也会散……
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而真正需要的又很少。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在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减少不必要的人脉,把奢侈的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
无论生活还是感情,有舍才有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