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不是药神》:徐峥的“中年危机”启示录

《我不是药神》:徐峥的“中年危机”启示录

作者: 更深的粽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10:21 被阅读0次

    文 | 更深的粽

    《我不是药神》这部暑期大热影片上映已有一周。现在来谈这部片子,应该是相对全面和客观的时候了。

    按照我的分析电影的三角形理论框架(硬质素-有共鸣-认同感)以及现在电影的宣发流程来说,一部片子吸引观众的次序一般是从硬质素,到有共鸣,再到认同感。因为在电影还未上映时,观众一般都是从硬质素的角度来认识这部电影,比如多大的投资,多大的卡司,多高的制作水准等。等到进入了观影过程,则主要以情感共鸣为核心,能否充分让情绪得到释放主导了观影体验。而观影过后,奔涌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影片所引发的思考和意义,与其他人的交流,形成了以认同感为核心的认知意识主体。

    从体裁来讲,《我不是药神》虽然取材自现实故事,但它仍然是一部非常工整的类型电影。导演文牧野也对此有非常准确的认知。但我倒愿意认为这部片子的主导和灵魂人物是徐峥。虽然这些年来,以徐峥、宁浩为核心的电影作品在市场上多有斩获,但是从徐峥的视角,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他主演、监制还是导演的影片,几乎都有着一致的风格和内核。

    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三部影片跟徐峥有关,分别是《幕后玩家》(监制、主演)、《超时空同居》(监制、故事、客串)和《我不是药神》(监制、主演)。纵观这三部影片,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角都是人到中年,无论是发达还是落魄,都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纠结和瓶颈,并且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生活轨迹和选择。

    如果再放长远一点视角,会发现从2007年的《爱情呼叫转移》开始,到《泰囧》、《港囧》等,核心也全都是同一个词:中年焦虑。

    最近徐峥接受访谈,也谈到了自己的中年焦虑症。作为影视工作者的他,解决的方式是拓宽自己的创作方向,提携新人,将事业更上一层楼。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得到哪些启迪呢?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年票房大热的爱情轻喜剧《超时空同居》。这部片子由苏伦执导,但故事原创是徐峥,因此可以说,这部片子的精神内核其实是“徐峥式”的。从故事情节上,穿越、时空交错、选择与蝴蝶效应,这些元素都不算新鲜,过去的很多影片也有所展现。

    要爱情还是要面包,要功成名就还是恪守人生准则,这些价值命题在过去的影片中都不鲜见。而《超时空同居》的特别之处,是加入了一个人生选择的“即时反馈”和“自我对照”机制。

    我们现在经常说“不忘初心”,《超时空同居》中陆鸣和陆石屹的两条故事轨迹,正是围绕坚持初心和丢失初心这两条心理路径而交织展现的。而影片中展现的谷小焦在这两个男人(虽然理论上是一个人)之间的纠结,也像是这些年对“面包和爱情”之争的反思。

    而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故事隐藏更深的价值内核。在影片中,陆鸣变为陆石屹的关键节点是接受了那笔投资。并且在蒙太奇闪回中,我们看到了他吼着“谁够狠谁就赢!”成长为一个放弃良知和底线的黑心房地产商人。而影片通过陆鸣在同一时间节点做出不同的选择,“救赎”了将来的自己,将人生轨迹转向另外一条道路,并在电影的结尾达到了圆满。

    这其中透露出的反思和“假如一切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做的更好”的意识,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具有非常特别和重要的意味。2007年的时候,徐峥在《爱情呼叫转移》里因为生活情趣和品味的分歧与前妻分手(按照现在的标准应该叫一声“渣男”),而《超时空同居》中的伦理和价值争议显然更为复杂和深刻。

    市场经济的“原罪”问题,在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后,越来越被今天的我们所重视。我在《归去来》的剧评文章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即便按照影片中的逻辑,我们也依然难以完全消解其中的伦理价值争议。比如,就算陆鸣当初没有接受那笔投资,谷小焦的爸爸也得以生还,难道谷父就不存在成为黑心商人的可能性?按照影片中的展现,在90年代的上海能住那样的花园别墅,谷父财富积累的速度恐怕也不那么经得起推敲。

    再换一个角度,当陆鸣选择坚守内心良知底线时,又要用什么方式去追寻成功,从而得以与“重生”后的谷小焦匹配,抱得美人归呢?非常让人尴尬的是,即便具有“穿越”后的信息优势,我们也依然难以回避一个公平性的问题。比如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主人公夏洛也是依靠穿越的信息优势,把别人的作品据为己有从而走上人生巅峰。但这跟剽窃又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能完全规避公平和效率的二元对立问题呢?

    因此,在享受了发展带来的福利之后,回过头来反思当初的亏欠和错误,是一种“事后找补”心态,虽然不能完全弥补过程中给他人和社会价值体系带来的伤害,但至少是一种试图去平衡速度与秩序、效率与公平的机制,出发点还是无可厚非的。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到今天也面临着“中年焦虑”的问题和危机,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也需要反思过往,分析现在,展望将来,以求得更美好的远景。

    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够给《我不是药神》一个更为宽阔的赏析立场。从该片的评论来看,各种立场和视角都有。患者的,医生的,药企的,国家的,执法者的,还有电影从业者的。各种观点交汇庞杂,相互对立的也不在少数。而我关心的,是这些多元立场和视角引发了哪些思考,以及对社会价值的完善有哪些助益。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说:今日中国变得更加壮观,却也更加扑朔迷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每一个人都在问,这部分人中包括我在内吗?“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抓老鼠”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伦理沦丧已经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和身体,发展的代价成为新的社会命题。

    从《药神》这部片子来说,主人公的成长路径,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程勇最初走私药品只是为了赚钱,当有了一定积累后逐渐开始帮助更多的人;金盆洗手后,又因为不忍看到病友买不起药苦苦煎熬而重出江湖。

    因此,我一般都不赞同以行业本位来思考的意见,因为一切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都以各个行业能够完全充分发展为前提,而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是可以协调运行的。一旦某个行业可以凌驾于其他行业之上,便会带来体系的失衡和功能失序的副作用。

    而只有跨出本领域去思考,才能意识到社会整体机能的健康运行是每一个部分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还有一些人追问“到底谁有罪?”一部电影肯定是没法告诉我们答案的,我们也不能指望这一点。就拿片中被引用最多的“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来说,不要忘了,正是为了更快的发展速度,人类才选择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而它们却并不能消灭贫穷。

    发展并不会消灭所有的问题,发展本身也会带来问题。同样,因为有问题就不要发展了,一样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需要时常暂停下来,进行自我反思,纠偏,以便更好地前行。

    从陆鸣到陆石屹,从陆勇到程勇,我们看到了影人徐峥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和状态下的反思,而这样的反思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和时代的重新品味和触动,这就是影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言必,发现豆瓣上《药神》的分数已经降到了8.9分。无论如何,情感共鸣的持久性是会随着时间消逝的,而价值的探讨之路不会终结。谨以此寄语中国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不是药神》:徐峥的“中年危机”启示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we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