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视角下透析社会分层——写在中高考结束之后
毋庸讳言,“社会分层”是近几年汉语大家族中出现的新丁,而且一旦横空出世就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日渐成为公众话语场域的高频词。新词新语是社会世情和人生百态的晴雨表,社会分层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的强劲,源于它与每一个社会公众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要么是直接的,要么是间接的。既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么就应该客观理性地去认识和分析它。
从词汇本身看,它由“社会”与“分层”两个词组成,前者是修饰限制语,指向的是该词描述的对象和包括的范围;后者揭示该词指向的意义,分层即把已有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层级,随之就有了优劣之别。这里成为被划分的可以是客观的物质,也包括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既然是从社会的层面对人进行层次分类,那么每个人都包含其中。从该词在现实语境中指称的意义看,更多是把人要么是按照社会地位尊卑,要么是根据社会财富占有的多寡,要么是依据知识层次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很显然,这种依据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由于是人为的设定,加之以某种所谓社会学的理论为依据,自然就具有了共识性的价值。而从该词被负载的功能看,因为有了高低贵贱的人为加持,所以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情感意蕴。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来观照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依然发挥作用,而且能量巨大。放眼当下,社会分层,这个看似残酷的社会现实,它的发生,并且已经愈演愈烈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单以被分层的对象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被分层的对象,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从客观角度审视,由于被分层主体所处的社会位次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这样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和能够利用的条件就不一样。众所周知,占有不同的外在资源,在个体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就不一样。井底之蛙的视野让它的双眼只盯住见方的天空,在它的世界里只有在井底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东西。荀况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试问,如果能够被利用的资源有限,纵使君子再怎么样利用外物,他也很难有很大的发展。站在土堆之上欣赏的风景与登上泰山之巅领略的风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相同的群体中社会分层也同样存在,出现这种情况,只能归结于个体的主观原因。这种原因要么是主动性的,要么是被动性的。就被动因素看,先天的遗传因素,个人的智力原因占据主导地位。对生命个体而言,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理作用下,每个人都希望不断地进步,都渴望成为优秀者。可是,由于先天因素的作用,有的人即使用尽洪荒之力也很难达成所愿,只能扮演陪跑者,成为失败的英雄。与此相反,有的人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很好地利用条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能够实现咸鱼翻身,成为成功者。至于主动地扮演被分层的角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家占有的外在资源和拥有的条件都是相同的,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有的人怀着龟兔赛跑中兔子的心理面对生活,经营人生,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兔子的失败,究其原因,外在的是骄傲,症结在于怠惰。以之观照世情,有的人拥有有利条件,不是把它作为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的条件,而是把它视为自己躺平的资本,落得失败的结局也不足为怪了。
纵观社会,社会分层的现象随处可见,各行各业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形象化地演绎。把审视丰富社会生活的视角转向教育,其实这种发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事情在教育领域也处处存在、时时发生,而且这种分层为以后的社会分层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是公利性的社会普惠性事务,每一个社会的公民都享受被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拥有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可是,撇开地域的差异,不论从什么层级的学校看,经过系统的教育,随着教育层级的改变,被教育者自然而然地就进行了分流:幼儿园结业进入小学,差异性开始出现;小学进入初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就有了快与慢的分层;初中升入高中,既有普高与职高的分类,也有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的分类,还有普通班与重点班的区别;高中考大学,因为分数是最公平的过滤器,也就出现了专科与本科、二本与一本、普通本科与重点本科,还有更细致的分类。不可否认,这种层层分类的过滤,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公民已经不是用三六九等就可以简单地进行划分的了。面对在教育领域发生的这种残酷的社会分层,有识之士自会对其根源进行推究。撇开大的外在环境不说,单就事件本身看,更多原因当源于被分类对象自身。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亦或是欠发达地区,从校门走出来的就有了优与劣的分野。从客观上说,他们都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造成这种结果,个人的主体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虽然封建社会的“下品无士族,三品无寒士”的等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但是其余孽并未被彻底消除。这样,它们会或明或暗地释放出威力。这样,在社会分层客观存在,而且不可避免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时,我们除了从外在进行审视,更应该回归到自身,从自我的角度探究原因。(这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者要做的事情。)诚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人中龙凤,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可是,现实的残酷,让很多人都扮演失意者的角色。而从整体的社会层面看,当社会分层不可避免时,每一个被分层的对象要不被沦为底层者,关键要正视自己,要不断地奋进。在倡导公平正义的生存环境下,教育是相对公平的,它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提供公平的发展自己的平台与机会。能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于自己在社会层级之塔中所处的位置。同样的一份试卷,有的人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有的人磕磕绊绊、草率马虎,仅此高下只见分晓。考试答卷如此,面对人生的答卷也不例外。同样的机会,有的人牢牢抓住,有的人轻易旁落,拱手相让,至于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人生命途,行走的过程已经给出答案。
美美与共,实乃大同,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生活畅想。在现有的生存境遇下,社会大环境诱发的局部小环境的变化,教育在社会分层愈演愈烈的把背景下也有甚嚣尘上之势,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层层分野,一座隐形的社会之塔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坚固。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至于处于何种层级,在社会公平的大环境下,更多取决于自我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