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葬礼来的太突然了,虽然大家预料到了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惩罚竟然让曾家面临如此沉重的打击。
“老曾,老曾… ”
半夜才回家的老曾,刚吃过一碗米饭,准备休息。这时外面又传来了村民的召唤。
“不好了,村西头的圩堤快撑不住了。”
“怎么回事,这不刚刚稳定住了吗?”
“大家都以为今天算是稳定住了,可是没想到还是有水从圩堤中流出来,小章看了之后说可能是蚁穴,说是让你赶快做个决定,让村民进行转移,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老曾全名是曾子成,他父亲曾泽民以前是个教书先生,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曾国藩的后代,也坚信自己可以培育出一位像曾国藩一样的人出来。所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子城,跟曾国藩改名之前的名字一样,这也就算了,他非要给自己的孙子取名曾地生,地生也是意同与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这是曾国藩后来给自己取的号。就因为这个事,村名们还经常那老曾和他儿子开玩笑,这成了爷俩同一人。一开始老曾也是不同意父亲给自己的儿子取这个名字,他并不是觉得名字上的冲突,而是不赞同父亲的那种盲目的追求曾国藩。
曾泽明是个教师先生,以前的生活也是比较富裕的,听村民们说好像还是地主阶级,家境比较富裕。但是他不像其他的富家子弟一样纨绔,在别人看来他是个另类,他不喜欢外面的花天酒地,也不屑于跟其他公子一样在外面招摇撞骗。他只有一个爱好,就是自己躲在家里的书房看书,有时候一看就是一整天。在他眼里,书中的世界才是他想要的世界。后来世界变了,家族发生了变故,也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去支持他继续毫无顾虑的去读书。他也不愿意去跟其他人一种去跟这个社会同流,但是总得去想个法子去吃饭,教书先生这个行当好适合他。与学生为伴,让他不至于痛苦,虽在那个不重视教育的年代,但是教书先生一直是被大家尊重的人。
老父亲曾泽民的固执,曾子成一直都是知道的,他反抗过,凡是没有办法不听父亲的话,一边是老父亲的固执,另一边是母亲语重心长的念叨,在子成心中一直认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就尽量去满足老父亲的要求。但是事事不能尽如人所愿,那一件事一直都埋在子成的心中。
因为那件事,曾子成参加了八路军,战争结束之后,曾子成回到村里,在村里帮助村民们做一些村子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曾子成做事雷厉风行,村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都愿意找他。由于曾子成身高马大的,加上当过军,以及从小就跟着父亲后面读过书,虽然家族遭遇了变故,但是有一部分书还是在曾泽明的拼命保护下得到了保存,在曾泽明口中所述,那些书就事他的命,没有命就什么也没有了。同时曾子成在曾泽明的要求下,看了不少书,但是曾子成不像他父亲那样,曾泽明看了书之后就会沉浸在书中,而且坚持书中的事情就事正确的,要求自己按照书中的方式去生活。曾子成看归看,但是从来没有把书中的事情当成真理去执行。
随着村长的年纪越来越大,很多事情都是曾子成代理村长去完成,而且做的比之前老村长做的更加得到村民的信任。老村长曾泽青是曾子成的外表奶家的二伯,他一直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凡事讲究一个有理有据,做事从来都是固守成规,一份老一辈的最老做派。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出错,凡事他都能说个头道来,村里人虽然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在曾泽青的头道里面,大家也是没有办法去反驳。曾子成就跟他二伯完全不同,曾子成做事不会说什么头道,不是曾子成没有头道,只是他不愿意去任意搬弄头道,他觉得做事就是做事,哪有那么多道理要说,等把道理说清楚之后,这个事就不一定是原来的事了。
曾泽青一开始还是希望曾子成可以跟他一样,按照他原来的方式,做事之前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把事情的缘由说清楚,之后再根据那道理去做事。曾子成内心是不愿意听二伯念叨的,但是那一年他去当军的时候,本来曾泽民是固执不同意的,父子俩甚至闹到断绝关系的地步,家里谁都说服不了谁。也是曾泽青来了之后,带着他那喝了很久的茶壶,跟着曾泽民说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头道,这才有了曾子成后来去当军的事情。曾子成去当军也不是因为自己的爱国情怀多么强烈,只是不想这一辈活在曾泽民的安排下。曾泽青说他的头道,曾子成好像在听也好像不在听,但是他从来不去反驳二伯,他知道二伯的头道是他自己的头道,你要去反驳他的头道就是去反驳他这个人。
曾泽青看到曾子成这个样子,心中也说不上来一个头道,只是心里觉得不对头,但是他却从来没有遇到过曾子成这样的,要不然就是小一辈的过来跟他争论一番,这时候他正好去给这个小辈说道说道,也好把自己这一辈子的所见所闻展露出来,要不然就是小一辈的对他说的十分赞同,这样他内心的满足也得到了一个安放。可是曾子成这样子,也说不上是跟他争论,更谈不上十分赞同。他就只能在自己的心里产生疑惑,这是他的头道也使不上力,只能不再去管着曾子成。
曾泽青不管也不全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去管,更多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曾子成也没有必要他去管。曾子成在村子里的口碑,他也是听到过的,一直以来他以为自己才是那个人人奉承的好村长,可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