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本人阅读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博文记录后,写下的思考心得。
这位母亲在清晰的看到孩子的问题后,对于是否要采取严厉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产生了纠结之心。这或许是每位母亲都要面临的课题。这一点不做延伸,尚未有子,难以理解一位母亲的内心翻涌。
不过,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然后有所舍。或许,在定目标和执行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是【标准如何定】?自己能不能做到?
尤其是涉及教育他人的事情。
如何给学生设定目标?极限在哪里?采用何种方式?
就像这位母亲想要根治孩子不服从长辈的心态,同时又担心严厉的教育会给幼儿照成心理阴影。
同样的,我想到电影《爆裂鼓手》里那位近乎虐待狂的音乐老师,何尝不是老师的逼迫才使男主突破自己,展现出罕见的才能?
辅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觉老师的经验水平几乎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所谓严厉的老师,大抵对自己也是极为严厉自律的。
那么,当一个老师,或者说家长,想要为孩子设置目标的时候,他自己的经验和水平就决定了他可能为孩子设置的目标和训练方式。
讲到这里,可以这样总结到:一个人的见识水平才是决定施教者选定和实施教育目标和手段的重要因素。
比如,这位母亲下定决心要采取严格的手段训练三岁幼儿的见识是:
①“西点军校的学生到校第一天学习的就是服从,毕业后出来的都是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一批人,其中西点军校培养出的总裁比哈佛商学院的更多。”她根据别人培养成才的经验,得出“服从和严明的纪律是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的基础”,正是这个认识推动她要纠正幼女不服从老师的特点。
②她自己本身是心理咨询师,认为就算小时候严格的教育给她留下了阴影,也可以等她大了再清除。
所以,这两点见识,推动这位母亲不再纠结,决定采取严格的方式进行教育。
如果没有这两点见识的人在面临相同情境时会怎么做呢?可能这人认为服不服从根本不重要,不过是小孩子调皮罢了,大了就好了;也可能会因为惧怕阴影,而用无底线的温柔包容孩子;也可能采取的严格力度不够,达不到效果。
同样的,在英语辅导过程中,如果在教研时和其他老师交流后,发现布置作业罚抄写的方式很有用,甚至背不完单词就不许来上课——当听到其他老师分享的成功案例后,很自然的就会拿来使用。这就是见识的重要性。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从自我教育的角度来说,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何尝不是在因为见识而不断改变?拿跑步为例,以往觉得跑几千米就是上限,当我看到八九岁的小孩子竟然在俩小时内跑完十四里路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就提高了。
①莫做井底蛙。
②当自己能够不断增长见识、突破自己的时候,给他人设定标准也就有第一手经验了。不过仍需研究相关规律,比如幼儿心理等。
③学习了解西点军校——增长见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