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软件公司,其实大多是项目型软件公司,项目型软件公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单价合同额可能是较高的,这里的较高,也仅仅是个相对量。中小型软件公司的客单价,合同额能过百万的相对较少,一般集中在30~50万,50~80万,甚至多数都有10万块钱以下的,不论有没有项目,雷打不动每月还有十几~几十张嘴的开支,可想而知大家的日子过得有多难。
2.项目利润低,甲方要求是越来越高,公司内部人工成本高,从需求调研开始到出方案,合同签署、项目开发、进度推进、风险管控,每一个环节点上,往往小公司一般欠缺专业,小公司在甲方面前话语权也较低,吃哑巴亏是常有的事,这导致项目稍有不慎就会做赔钱,甚至烂尾,到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3.项目连续性比较差,原本项目是盈利的,可后续项目一旦跟不上,人员又不能马上裁减,这样一拖原本的利润也就被耗光了。因此如果手里有项目有资源,而目前定位又是项目型,那么项目多的情况下要优先考虑外包,而不是消耗长周期时间自己做,寻找1-2个非常专业能够把控项目及技术风险的合伙人即可。这样即成本可控,还可以快速占领市场,同时也能保障产生利润。
4.重关系型项目,但能靠关系做项目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但这好比公司融资,融资肯定要融,但是创业并不是为了融资才去创业,把产品做好,给客户创造价值,项目自然有了,客户自然有了,融资自然有了,融资就是把事情做了一个顺带的过程(我自己微信就有几个投资人,事情做不好我不会去做这个事情,否则只会丢人现眼,事情做好了,小手一挥就行了)一个公司靠融资活着原本就是错误,如果没价值,那么我们做公司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项目,还是靠的是产品?
以上问题,其实每家软件公司都在思考,甚至隔三差五就会被拿到公司会上来讨论,可真的能找到根本原因并做好的却没有多少。就像刷抖音短视频一样,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可能几年下来也没能改变什么。而想要改变这个局,就要破局,所谓的不破不立。
我谈谈我的看法,这也是从我创业以来到现在一些深刻的认知,并在ZX这一年所见所闻得来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即关于产品化的思考,那么中小公司如何才能做好软件的产品化?
首先,全公司要达成一个共识,软件不是项目,因为项目可以外包,但产品不可以,因为软件产品并不是单纯的软件系统,它需要一整套的体系来支撑,包括软件包,也就是软件产品本身,还有产品的售卖体系和产品的服务体系。其中产品的售卖体系包含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产品卖点的提炼,玩命想出100个以上的卖点,这是给公司后续做标准化销售SOP使用的。中间还需要利用这100个卖点,制作宣传手册、宣传文案、短视频、长视频,这些通通称之为销售工具。说白了就是如何让客户知道我们,如何说服客户,为什么要买我们的产品。
第二,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推广策略,这需要产品在进入研发工作前就要进行论证。说白了就是要知道产品到底是卖给谁,什么产品利润高市场大,如果这个时候学大公司做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做AB方案的测试,在我看来那就入坑了,小公司经不起这么折腾,可这个工作又不得不做,不做不行。因为如果不做那又成了闭门造车。因此好的做法是基于以前的项目积累,做一个最小的MVP,然后找到2~3家以往的客户做访谈和调研,再到网上详细的做数据收集,比如行业的新闻政策,同类竞品的发展动态,这类数据有助于支撑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产品的版本规划与价格体系的制定。产品经理千万不要有完美主义情节,千万不要等着产品完全打磨好再去发展,再去做市场工作,这个周期太长了,投入也大,要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的调整产品的研发计划,而不是幻想着一下子搞出一个爆品,大卖特卖。同时说一下并行和串行,搞技术应该都知道多线程技术,多线程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线程多了,来回上下文的切换开销就会变大,反而影响CPU的性能和效率。执行完一个任务反而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更长的时间。我本人在这方面也已经是吃过了亏,网上不是流传着一句话吗?学华为者生,向华为者死。
其次,产品的服务体系。产品卖出去了,如何交付,如何做好服务工作同样至关重要。软件研发好了,市场宣传也投了不少的钱,可流量来了,服务跟不上,给机会也把握不住。安装手册有没有?Windows版本Linux版本到底怎么安装,操作手册有没有,操作视频有没有,故障排查方案有没有,每个部门的工作是如何衔接的,什么问题在售前/售后要解决,什么问题要上报到研发进行解决,出现了严重的紧急BUG,整个团队是如何处理的?这些机制如果没有准备好,产品卖出一个就跑一个客户,没有口碑效应,就靠砸钱做广告,或走关系,一般小公司烧不起也没关系。
最后,再来聊聊产品本身,做项目和做产品在研发层面上根本不是一个难度系数级别,做项目的时候,本来项目金额就不大达成要求即可,哪里管什么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产品设计,就算有这些文档,也是为了应付甲方的验收。而做产品它是要有传承的,产品的设计文档必须要有,且要保持实时更新,研发设计架构图也必须要有,尤其是数据/ER设计、功能/API设计、时序/UML设计和相关业务算法的设计,必须要留底,也要实时更新,不然时间一长,再加上有人员流动,产品卖不出去还好,反之市场做得越好,越会焦头烂额!
说了这么些,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软件产品不是单纯的开发问题,是考验一个公司整体实力的问题。PMO必须由公司副总或以上职位进行担任,不然他调动不了这么多的资源,也不会站在那个高度统筹全局工作。最后说点实在的,产品要有优先级概念,好的产品的诞生一定是有技术思维的(产品可以不懂技术,但一定要有技术思维,研发可以不懂产品,但一定要有产品思维),因为产品解决的是某一个领域的问题,那么这个领域的问题就是一个模型,我们只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分析、梳理、分类、分层、建模后,基本是能够看到或认识到它的本质,产品生态化、业务结构化、功能模块化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也一定千万也不要奢望于软件产品的产品化程度能够达到100%,有60%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就算同一行业的同一产品不同规模或是客户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不同,也会有做定制化开发的。如果能达到80%以上,那就可以直接上SaaS了。即便只有60%的复用性,对于中小型软件公司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60%项目就变成了标准产品加定制开发,标准产品这一部分边际成本可以趋近于0,即便是定制开发部分利润点较低,整个项目的风险全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我能想到的中小型软件公司生存的最佳模式之一。一旦把这个运作模式、运作链条打通,产品线也就会越来越丰富,公司慢慢的也就转型了,并能够构建出产品体系、行业生态和标准、形成坚厚的壁垒。
讨论:
项目VS产品
那些是项目,那些是产品,项目多还是产品多,公司是项目型还是产品型,根据实际情况定位要清晰准确,不能模糊,不能项目当产品做,产品当项目做,项目要快,成本要底,可用于快速验证市场需求和价值。产品要磨,技术要硬,靠专业获得市场认可、口碑和品牌打造。
妥协VS尝试
公司资源的调配和管理层的思想统一最难搞。做关系接项目外包续命,还是提炼产品做穿某个行业,真正选择多有无奈。妥协无错,尝试可能,如若改变,不破不立。
天赋VS平庸
二八定律,承认天赋的加持,做好平庸的事情。其实在没有到达80%前,没有所有的天赋,做成一件事的瓶颈大多取决于前80%,而这80%往往代表着平庸。80%项目,20%产品,项目要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产品要慢(less is more,slow or fast)。
20231020.la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