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送了我这本《相约星期二》,他说自己看了后感触颇多。
由于我们从2014年来一直在做一个公益读书会,所有学友们一直相约在星期二,所以看到此书倍感亲切,一口气看完,感受良多,记录之。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余秋雨为该书作序说:人生,每个人都在人生,却没有人说明白人生。身在人生而蒙昧于人生,蒙昧的无从谈论,无从倾诉,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余秋雨认为应该是一位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来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法。
于是冥冥之中,大家都期望的老人出现了,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太多的外界使命;他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了解这个世俗的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
他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患了绝症,时日无多,他在病痛折磨中给他的学生讲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莫里教授说:“死亡是件令人悲哀的事,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我们在教一些错误的东西。需要十分的坚强才能说,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他。建立你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他们比我—即使 在这样的处境里—更不幸。
反观今日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工作,努力的赚钱,努力的活着,努力的为名为利,像个小丑一样在社会中跳来跳去。
想起莫里说过的一番话: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及时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第一堂课--谈论世界;
那个时候,教授还能拿着学生带来的食物,他们一边吃一边聊,教授说了他患病后人生最大的体会: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它和今天清晨我看到的一段内容是那般惊人的一致,爱是一切的滋养:
让爱流动,道阻且长,在探索和发觉奥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受挫,越发成长,常听人说成长是一生的课题,没有错,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被动的理解是下一次的努力,主动的感知是当下的确定,去爱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深深感受当下发生的确定,我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也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为了传递生命最初感知到的那份爱的流动。
第二堂课--谈论自怜;
教授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的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很幸运的一面,因为他有时间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第三堂课--谈论遗憾;
教授说: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的问题,所以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好好的想它。我们一直关注并去努力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买房,买车,我们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吗?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吗?是不是还缺少了点什么?
第四堂课--谈论死亡;
教授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去,可是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如果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会更加珍惜生活。
他笑着说:一旦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学生说:可是却没人相信自己会死。
教授回答: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去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南怀瑾: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教授继续说:当能真正面对死亡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如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就大不一样了。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古今中外,关于生死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最后教授讲: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第五堂课--谈论家庭;
教授如何看待家庭呢?教授说:事实上,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家庭给到我们的不仅仅是爱,而且还会让我们知道有人守护着你。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我们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奥登:相爱或死亡!
第六堂课--谈论感情;
这个时候教授的病情更加严重,只能食用流食和一点软食了。有时候咳出一口痰要花上几个小时时间。对于感情,他说:
要学会超脱
超脱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要完完全全投入进去,然后才走的出来。
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
可当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然后经历了这份感情,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需要去超脱它。
第七堂课--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这个时候的莫里教授除了呼吸和咽食外,其他一切都需要别人帮忙了。
对于衰老,教授说:我很乐于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阅历也不断的丰富,如果停留在20多岁的年龄,永远也是20多岁的那般浅薄。所以衰老不是衰败,而是成熟。
第八堂课--谈论金钱;
教授叹气道:国家提倡灌输的教育形式,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一遍遍反复,一遍遍,直到人人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如果想要拥有更多的金钱来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确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第九堂课--讨论爱的永恒。
教授说:爱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离开了人世,你也一样活在人们心里。
第十堂课--讨论婚姻;
第十一堂课--谈论我们的文化;
第十二堂课--谈论原谅;
第十三堂课--谈论完美的一天;
第十四堂课--道别;
教授说:请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辈子的教师。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发生在身边的那件感人的事:26岁的乡村女教师陈莹丽不幸病患肝癌晚期,然而,她依然选择在讲台上走完生命最后的“长征”撑不住了,就坐在凳子上或扶着讲台,坚持讲完“最后一课”将学生们送上中考考场,之后,如释重负的她再也没有从病床上站起来,17日后撒手人寰。他和她同样把一生都交给了课堂。同样那般的挚爱自己的教学事业和他们的学生。
你一生中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他把你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会用智慧把你打磨的璀璨发亮。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值得一读再读!
写在教师节凌晨于乐清
感恩所有的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网友评论